English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坚持以人为本

2007-11-3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贾松青 我有话说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要的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哲学社会科学尽管学科门类繁多,具体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各异,但殊途同归,说到底都是研究人和人类社会的学问。因此,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崇高使命,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兴中华民族为核心

主题,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为基本职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正确把握和处理以下两个关系。

理论供给与理论需求的关系

马克思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社会实践和社会需要是理论的源泉,是理论产生和建立的最深厚的根基和土壤。一切划时代的思想体系,都是由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的。社会实践和社会需要又是推进理论发展的动力,新的社会实践和社会需要总是淘汰或修正原有的理论或其中的某些内容,不断催生新的理论。社会实践和社会需要无止境,因之理论创新亦无止境。社会实践和社会需要还是检验理论的真理性和衡量其社会价值的根本尺度。任何理论,只有回到社会实践中,才能最终判定其正确与否;只有在推动和指导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才能最终体现出其社会价值。

既然理论的生命力取决于社会实践和社会需要,那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就必须努力适应和满足社会的理论需求,这正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可以说,理论供给与理论需求的平衡协调,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一个基本问题。哲学社会科学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决定着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决定着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也决定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自身价值的实现。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正面临着发展的大好机遇,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树立三种意识。第一,责任意识。当今世界正发生急剧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社会发展对理论研究、战略规划和政策咨询的需求正呈巨量增加的态势。“文章合为时而著”,“赋到沧桑句便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能一味沉醉于经院哲学式的玄思妙想,而是要注重经世致用,把握时代脉搏,着眼社会需求,增强学术研究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推出理论界叫得响、社会上反映好、党委政府决策用得上的精品力作,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理论的进步和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第二,问题意识。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和学科发展的生长点。问题有意义,答案才重要;问题具有挑战性,理论才有突破性;问题具有根本性,理论才有彻底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切实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切实加强对现实社会生活提出的、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深层次思想理论问题的研究,努力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分量、有说服力的成果。第三,先导意识。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思维;一个国家要想跻身世界发展前列,必须有高度发达的哲学社会科学。生活之树常青,科学理论之光永远照耀,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从来是社会发展和变更的先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掌握社会发展规律,着眼未来走向,努力构建具有前瞻视野、导向功能和创新价值的理论观点、对策建议,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阔步前进。

专家与群众的关系

理论的创建者是理论工作者和各行业理论专家,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理论供给要满足社会实践的需求,必然要求专家与群众相结合。固然,群众也要向专家学习,以便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社会实践的水平。但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更要强调专家密切联系群众。因为,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理论专家密切联系群众,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环节和基本途径。

首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维护群众利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具有社会公益性,常为民众鼓与呼,做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言人,这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崇高使命。要坚持科研为民,关注民生,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言群众之所言,把维护群众利益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确定科研课题、配置科研资源、实行科研管理的基线,将个人兴趣、专长与群众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真正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落到实处。

其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践行群众路线。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根本力量,他们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知识和力量。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把掌握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结合起来,把向书本学习与向群众学习结合起来,把个人智慧与群众智慧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一贯反对经院哲学式的理论研究,不感知时代的脉搏,不熟悉社会实践的发展变化,不了解群众的喜怒哀乐,仅凭个人的体验顿悟和玄思妙想,是产生不了精品力作,产生不了学术大家的。毛泽东曾经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今天,对理论工作者来说,没有调查也就没有咨询对策权,也就做不好“思想库”“智囊团”。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以实践为基础,以生活为源泉,以群众为依托,面向社会,深入群众,扎扎实实开展调查研究,了解真实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努力从人民群众广阔而丰富的实践中提炼研究题材,汲取思想养分,提出真知灼见,创造学术精品。

再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运用群众语言。正确的思想理论一旦被广大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强大物质力量。正确的思想理论要想被广大群众所掌握,就必须多运用群众熟悉了解的语言,多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高深的理论可以通俗地表述,复杂的理性可以穿戴简洁的衣裳。那些代表群众利益而又易于被群众接受的理论,往往更能点燃群众的热情,开启群众的智慧,激发群众的力量。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能把理论研究搞成艰深晦涩的概念游戏,把理论成果搞成只供自我玩赏的精神装饰品,把理论宣传搞成居高临下、枯燥呆板的说教;而是要着眼群众需要,体察群众情绪,适应群众口味,努力改进文风,改进语言,改进形式,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普及工作,使专家的理论变成群众的思想武器,进而变成群众的伟大实践。(作者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