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人类探月史话(三十四)

2007-12-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齐柳明 辑 我有话说

苏联“N-1”重型运载火箭,是科罗廖夫为载人登月计划,在极端保密情况下设计研制的。科罗廖夫与冯・布劳恩同为伟大的火箭专家,都曾受到宇航先哲们的影响,从小就对火箭和太空着迷,幻想着宇宙航行和登上月球,并矢志不渝,奋斗终生。

但是,科罗廖夫的火箭研制经历更加曲折多变,充满了不幸和幸运,他的不

屈不挠的精神十分可贵。他前期工作因肃反而中断,二战后,火箭研究工作得到政府大力支持。冯・布劳恩前期的火箭研制得到德国政府全力支持,取得成就,二战后,到美国得以全力搞阿波罗登月。

科罗廖夫设计局与苏联火箭发动机创始人格鲁什科设计局,有着较大的矛盾,这是公开的秘密。30年代两人同在列宁格勒喷气科学研究所,共同研究火箭技术。当图哈切夫斯基元帅被捕,科罗廖夫于1938年也受到牵连。

在研制“N-1”重型运载火箭时,科罗廖夫提出发动机使用液氧液氢方案,遭到格鲁什科的强烈反对。以致拒绝为“N-1”运载火箭研制提供发动机。科罗廖夫只好求助于航空发动机权威库兹涅佐夫。库兹涅佐夫没有经验,选择了推力不大的NK-33液氧煤油发动机,使得“N-1”第一级火箭发动机多达24-30台,不但工程浩大,也使火箭的安全性能严重下降。发射时,假如其中一台出现故障,就会前功尽弃。而苏联早有人评论,没有格鲁什科的火箭发动机,科罗廖夫注定不会成功。

在苏联当时体制下,政府可以命令设计局完成某项任务。科罗廖夫成功发射第一颗卫星和载人飞船后,已不可能等同其他火箭设计师。地位的凸起转变,引起他人的不满不忿。格鲁什科说:“我的火箭发动机可以把任何金属块送入太空。”这引起了科罗廖夫的不快:“我的卫星和飞船是科技的结晶,不是什么金属块。”

1966年1月,科罗廖夫不幸去世,他原来的副手米申成为科罗廖夫设计局的继任者,继续种种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是苏联载人登月工程。而“N-1”运载火箭的研制,更是雪上加霜。由于科罗廖夫广泛的经历,而且亲临生产现场第一线,能够依靠敏锐发现问题,将隐患解决在萌芽之中。而且,科罗廖夫具备领导才能,果敢、坚决,手下人都敬重他,愿意配合他的工作。这些个人性格及工作作风在米申身上很难体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