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引得进 留得住 用得好

2007-12-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朱伟光 本报通讯员王蕾 李言 我有话说

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黑龙江大学近年来捷报频传:在已进行的三届国家级教学名师评比中,该校就有四位教师获此殊荣,在全国地方高校中名列第一;硕士点和博士点的通过数量连连获得新高;省级以上精品教学课程的收获数量更是节节攀升,令人振奋!校长张正文教授告诉记者,这是该校近年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将引进高层次

人才和培养现有人才妥善结合带来的可喜变化。

政策和待遇引才

“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引进高层次人才,可以使高校迅速组建和带动一批学科达到科学研究的前沿,开展与国际接轨的教学和研究活动。“十五”时期至2006年,黑龙江大学共引进教师1600人,其中不乏在学术界、专业领域建树丰厚的资深专家和学者。黑大的吸引力何在?校长张政文坚信,优秀人才就好比鲲鹏、凤凰,要想请他们来黑大安家落户,首先要为人才“通水”、“筑巢”。学校先后出台了《引进人才工作办法》、《高层次科研成果奖励制度》、《教师特聘岗位津贴制度》等一系列文件,对各级各类人才在教学、科研、生活上给予优惠政策。

此外,黑龙江大学舍得在人才投入上花大力气、下大血本,仅2006年一年就投入经费2160万元用于人才工作。对于引进的专家、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学校在住房和工作条件、科研启动资金、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方面均给予了全面、细致的保障,为优

秀人才大展拳脚通了一池活水。

平台和情感留才

张政文校长说,要使人才长期为学校服务,就必须为他们搭建能够充分施展才华的舞台,更要用热忱、真挚的情感温暖人才。留日学者、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安成日认为,黑大为他提供了学者最为看重的学术发展的广阔平台和自由空间,这也是他选择并扎根于黑大的重要原因。“充分发展的空间有时比优厚的待遇更能留住人才”,因此,学校无论在管理方式还是课题研究方面,都尽量营造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与此同时,黑龙江大学还加强了科研经费投入,“十五”时期,该校实验设备资产总值由原来的4600万元增加为2亿多元。一位化学院的教授告诉记者,他刚到黑大那年学校就投资350万元为他建立了专门试验室,“我的事业和我的心都留在了这片热土上!”

很多在黑龙江大学工作的人都说,这里洋溢着浓厚的人情味。为了引进一位法学教授,学校党委书记杨震两次与其促膝长谈,即使在他打算去其他高校“再看看”时,杨书记还亲自去机场送行。最终,这位法学教授又回来了,因为黑大人的情怀让他“别无选择”。

“并非只有引进的才是人才。”张政文校长告诉记者:“在本校的教师队伍中,有一大批素质高、业务精的青年教师,他们有事业心,也关心学校的发展建设,学校愿意为他们提供帮助和平台,将他们培养成才。”2004年12月,在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皇大学的博士学位授予典礼上,一张年轻的东方面孔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现任黑龙江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张显教授。张显能够顺利读取国外名牌大学的博士,很大程度上受益于黑大自1997年起实施的“博士培养工程”。“博士培养工程”规定:本校教师在国内外重点大学定向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校不仅保障工资等各项待遇正常发放,还报销学杂费、交通费、住宿费、资料费等各种开支;博士毕业后发放安家补助费和科研启动费。自“博士培养工程”实施以来,该校已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共有150名教师直接受益于“博士工程”,另有176名教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并且这些数字仍在逐年增加。

事业和机遇用才

通过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既有人才的培养,大大促进了黑龙江大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使一些老的学科后继有人,水平得以提高,新的学科也由此开辟出来。此外,学校投资400余万元于1994年和2003年分别实施了“骨干工程”和“名师工程”。目前,学校共有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省级教学名师7人,校级教学名师22人,评选出四届校级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382人次,校级十佳青年教师40人,另有60余名骨干教师成长为省级(校级)重点学科带头人或后备带头人。

优秀中青年专家和学术骨干的迅速成长,带动了教师队伍整体结构、层次的改善和提高,同时也为学科发展和学术团队建设补充了新的能源。以衣俊卿、杜桂平、付宏刚为代表的文化哲学、古代文学、化学等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术团队就是该校继续保持俄语龙头学科优势前提下形成的又一支学科生力军。可以说,在新一轮内涵式发展的探索和实践中,人才战略成为黑龙江大学打造多学科交叉新优势的关键所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