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生态文明一小步 社会发展一大步

2007-12-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时间 我有话说

1972年,中国代表团参加了世界首次人类环境会议,从此中国人的概念中有了“环境保护”这个词语,从接触这个概念,再到当前党中央提出“环境友好”与“科学发展观”的概念,我们用了35年。这35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让世界瞩目,但同时也付出了“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十七大报告语)的惨痛代价。让人感到

欣慰的是,党中央适时提出“科学发展观”,不仅为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创造了良好大环境。

最近,由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地球奖”2007年度论坛在国家环保总局召开。此次论坛的主题是“节能创新,和谐生态”,这与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精神相契合。

从点滴做起,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近些年来,我国的环保事业取得了引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在国家环保部门的支持下,有许多人为了我国的环保事业而奔走呼喊、不懈努力,他们无疑是环保英雄和环保事业的积极推动者。地球奖自从2000年首届颁奖以来,已有213人获得此殊荣。获得“节能创新、和谐生态地球奖2007年度论坛”会议“地球奖”的代表们,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在他们当中,有历届“地球奖”获奖得主:默默从事环境教育工作的魏智勇;提着菜篮子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呼吁使用菜篮子,杜绝白色污染的农村汉子陈飞;有“绿色政协委员”之称的郭耕;一直在基层带领青少年参与节能减排的周文红。在他们身上,人们看到了我国环保事业的希望,也看到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曙光!

论坛上,与会者结合社会生活、环境保护工作各抒己见。2000年度“地球奖”获得者、论坛代表郭耕说,十七大报告的最后部分,论述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让我感动不已的便是这句话:“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2006年度“地球奖”获得者、论坛代表魏智勇说,在广大领导干部中进行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培训,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

2006年度“地球奖”获得者陈飞、2000年度“地球奖”获得者周又红也分别从改变农村污染状况和培养青少年环保意识等方面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与会者还联合发出了倡议:付诸每个小小行为,少一份破坏,多一份建设;少一些污染,多一些保护;珍惜任何可利用资源,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从点滴做起,相互帮助,相互激励,相互联手,筑起环保长城,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为建设和谐生态环境而努力!

企业担当,多一份关注环保的社会责任

环保和“生态文明”已成为我国社会和民众的热点词汇。让人振奋的是,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从多个方面强调了环境保护的内容,十七大还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这充分表明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真正进入了党和国家工作的主干线……

毫无疑问,在当前环境下,“节能创新”是实现“和谐生态”的重要前提,如何用创新的东西改变现有耗能产品,是我们解决和谐生态的迫切任务。在汽车领域,节能也就意味着减排,如何通过自己的产品实现国家提倡的“节能减排”目标,理应是每一个汽车厂家认真考虑的问题。

正因为如此,“地球奖”与一汽丰田企业文化及其产品找到了契合点。截至目前,一汽丰田汽车已经连续两年赞助“地球奖”。对此,一汽丰田汽车的常务副总经理王法长说:“我们之所以看好‘地球奖’,因为她所歌颂的不仅仅是感人肺腑的事迹,更是为人类共存而努力奋斗的精神,这种不断付出的生命力是地球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

其实,作为一个汽车企业,一汽丰田从成立之初,就一直在思考着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为人类生活创造更高便利的同时,也要为减轻环境压力作出自己的贡献。2006年初,在大力倡导节能环保汽车的前提下,一汽引进了混合动力车PRIUS普锐斯。它的上市,在中国汽车行业树立起一面环保旗帜。其出色的环保、节能性能,到了国家环保总局的高度关注和认可。

除了产品的创新,一汽丰田在构建和谐生态环境方面也做了积极努力。早在2004年,他们参与建立了丰田绿色植树基地,还赞助了旨在提高大学生环保意识的“绿色空间”网站,以此号召更多的年轻人积极参与到绿色行动中来。

与会代表认为,今天面对日益恶化的地球生态环境,企业作为特殊的地球公民,更应当肩负起保护我们生存家园的历史责任。希望有更多的企业像一汽丰田一样,关注环保,重视社会责任、做优秀企业公民。

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每一个炎黄子孙,肩上都承担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社会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程度,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公众参与是解决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生态文明理所当然的建设主力军。

从生态环境保护的历史和实践看,公众功不可没。世界环保事业的最初推动力量来自于公众,没有公众参与就没有环境运动。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发表了著名的《寂静的春天》一书,指出过量使用农药对环境和生物具有巨大破坏作用,这是现代环保思想的开端。1970年4月22日,美国2000万群众参加了环保游行,这一天被称为“地球日”而得到永久性纪念,这是现代环保运动的开端。自此之后,世界范围内的越来越多的环保民间组织积极行动,共同治理人类的共同家园。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宏大的命题,涉及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等各个方面,要求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等。十七大报告提到,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

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这就要求,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社会公众要发挥主力军作用。

公众参与环保,潜力巨大,前景可观,大有可为。且以节能降耗为例,如果每个人的节能行动是一滴水的话,亿万人的节能行动汇集到一起就成了大海。有专家算过一笔账:按照我国办公设备电脑保有量1600万台、打印机1894万台计算,如果下班没有关闭电源而处于待机状态,全国每年的待机能耗高达6.38亿千瓦时。相比之下,如果我们每个办公室的工作人员都能在下班后捎带把电源关掉,仅此一项就相当于建一座发电能力72.8KW的电站,而且不需任何投资和运行成本。

代表们最后呼吁: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每个人的举手之劳,联合起来,就可以成就一项大事业;每个企业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我们的环保事业和生态环境保护就能有大的改观。生态文明迈出一小步,社会就会前进一大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