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情注边疆弘扬药草园精神 培养“四得”人才

2007-12-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陈守聪 张利 我有话说

云南中医学院在47年的办学历程中,紧密结合云南边疆特点、民族特点及资源优势,教书育人,艰苦兴业,拼博进取。学校通过承建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药草园,形成了“全力以赴、奋发有为、艰苦兴业、争创一流”的药草园精神;将省情特点内化为办学动因,倾情于边疆的建设与发展,为边疆和基层培养了大批“下得去、

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四得”人才,本科办学实践特色彰显。

省情特点内化为动因倾情边疆建设育人才

把握省情,服务边疆基层。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但拥有自身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是动植物王国和药物资源富集区,有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和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由于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云南的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制约了本省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疗卫生从业人员不足,分布不合理,医疗卫生人员学历达标率较低,高层次的医药人力资源匮乏。

作为云南省唯一的高等中医药本科院校,云南中医学院领导充分认识到,只有坚持从国情、省情出发,抓住加快发展以天然药物为主的现代医药产业的大好机遇,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才能彰显学院的存在价值。

为此,学院在《“十一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目标:把云南中医学院建成中医药、云南民族医药和医药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中医药基础与临床、“云药”、云南民族医药和现代中医药应用技术研究中心,面向亚太地区,尤其是东南亚地区中医药与中国文化国际合作交流的窗口及开放文明和谐的教学型高等中医药院校。

学院还根据云南省边疆民族地区条件艰苦、缺医少药,需要大批能够扎根边疆基层,对边疆人民充满感情,业务精良的中医药专门人才的现实,明确提出了“医药并重,积极发掘民族医药,为地方基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人才培养服务目标,为切实改善云南边远山区缺医少药的状况做出贡献。

参与昆明世博会建设,铸就“药草园”精神。99世博会六大专题园之一的药草园是历届世博会的首创专题园,药草园占地1.1万余平方米。在7600余平方米的种植区域内,种植了148科的药用植物495种,共34万余株。由于苗源组织和种植受季节影响,种植与土建交叉施工,建设工作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为完成建设工程,在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的情况下,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全力以赴,多次参加药草园义务劳动,挑水担土,挖坑种苗。正是这种“全力以赴、奋发有为、艰苦兴业、争创一流”的药草园精神,使药草园的建设高质量高水平按期完成,并荣获“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贡献奖。药草园的建成,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国政要、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扩大了中医药在世界范围的影响。

整体联动全面协调着力培育“四得”人才

医药并重统筹专业建设。学院针对云南省医药资源丰富、医疗卫生条件相对落后,特别是广大边疆民族地区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紧紧把握住云南打造绿色生物强省、强势推出“云药”支柱产业的机遇,提出了“医药并重”的本科办学思路,形成了中医学、中药学为主的本科专业格局。其中医学类本科专业有: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护理学专业;药学类本科专业,由中药资源与开发、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中药学等专业构成,形成了“中药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与开发―生产与流通”的人才培养链。“医、药”学科专业相互支撑协调发展,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质中医药“四得”人才打下了医药互动的良好业务基础。

管理和教育结合,坚持“五好”培养“四得”人才。学院还通过管理与教育相结合,专门队伍与兼职队伍结合,激励约束与学生自身价值的实现相结合等措施,在管理中坚持“以学生为本”,使学生既受到学院严格、规范的管理,又能得到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同时,发挥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使学生的管理工作真正取得实效。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着力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思想品德好、文化素质好、专业素质好、心理素质好、身体素质好的“五好”学生。“五好”最终成就了“四得”人才,即真正能扎根基层、服务边疆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

以“情注边疆”的精神统筹招生就业工作。学院始终清醒地意识到为边疆基层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从人才培养的入口关,找准了服务社会的切入点。2004年至2007年,60%以上的招生计划用于云南省,省外招生计划控制在40%以内。长期坚持定向招生,本省本科招生计划的80%以上面向16个州市,并根据高考考生的多少编制招生计划。同时在招生简章中明确:严格按国家及省的加分和降分标准录取,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生源较少地区的考生。2004年至2007年,学院录取贫困县学生占总招生人数的35.2%,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的边境县学生占招生总数的6.4%,农村学生占招生总数的73.6%。在学生的就业导向上,学院鼓励学生回到基层,回到家乡,为父老乡亲服务。毕业生跟踪调查统计表明,有71%的毕业生都在云南省县及县以下的基层医药卫生机构工作。实践证明,学院培养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他们立足基层,勇于开拓,自强不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人民,为云南边疆医药事业做出了较大贡献。

发挥地域优势,面向周边国家,推进中医药教育国际化,为睦邻友好、合作发展作贡献。学院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学历教育资格和港澳台学生学历教育资格,是云南省第一家在境外开展专业教育的高校。多年来,学院先后招收了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10余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学生。学院与西班牙、澳大利亚、泰国、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25所大学、医疗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教学、医疗和科研的交流与合作。2006年7月,学院与泰国清莱皇家大学泰北针灸培训中心签署协议,在泰国清莱府共同建设和设立“云南中医学院、清莱皇家大学泰北针灸培训中心”,该中心将纳入泰国卫生部的全国针灸人才培训体系中。2007年3月,学院与印尼卫生健康学院合作共建“云南东爪哇中医学院”,成为云南省第一所在国外开办非汉语教育的专业学历教育大学。此外,学院还与韩国生命信息分析研究所合办“云南中医学院、韩国生命信息分析研究所中医学专业本科学历教育项目”。这些项目的开展,加强了睦邻友好与合作发展,同时拓展了学院的办学和服务空间。

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作贡献,发掘民族医药,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本科教育。近年来,学院为加速民族医药人才培养,先后在版纳、迪庆等地以民族医药大专或专升本等形式开办起民族医药教育。1999年,在中甸开办藏医班,培养藏医专业人才;2005年,在中医学本科专业中分化出傣医专业方向;2006年,首次招收了中医专业傣医方向的6名本科生。近3年来,学院培养民族医药方向研究生12名,其中在读研究生7名,考取博士2名。

学院创建了两个特有的生药标本馆――“滇南本草馆”和“神农本草馆”,已收集、整理和鉴定民族药与中草药腊叶标本逾1000多种,药材标本逾800种。建立了一个药用植物种苗繁育中心,加强对民族药的资源保护和珍稀濒危品种驯化的研究。

学院的“民族医药”学科是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成长性较好的省级重点建设学科;通过加强“民族医药”学科的建设,积极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本科教学内容。2004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学院编写完成了《二十一世纪中国傣医药本科教育规划教材》系列教材7部。学院成立了民族医药研究开发中心,它承担的民族医药科研项目逐年递增,有两项科研课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标志着学院在“民族药新药研究”方面的总体水平已处于国内同学科前列。

加强质量控制,确保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质量。1999年开始,学院整体推进以“课程教学质量点”为核心,构建“质量控制点”为主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该系统由包括教学目标定位、决策与执行,教学条件支撑与保障,教学质量评价、质量信息反馈及信息管理等一系列相对独立的、结构化的要素组成,由质量监控管理系统、质量评估系统、质量信息反馈系统3个子系统构成。通过实行教学检查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等一系列教学质量保障制度,使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效发挥作用,确保了人才培养质量。

广大师生自觉情注边疆,搞好社会实践,提升学院办学的综合影响力。学院一贯重视开展社会实践,每年暑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义诊、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围绕中心大局,开展禁毒防艾宣传、形势政策宣讲,科技支农、义务医疗服务等,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2006年3月,学院在云南边疆基层宾川县中医医院挂牌建立“云南中医学院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社会实践)基地”。2007年4月,与西双版纳州景洪市人民政府共建基诺山乡巴雅村卫生室并作为学院社会实践基地。巴雅村卫生室成为学院师生传承服务边疆精神的重要社会实践基地。学院连续6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等联合授予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及志愿者服务活动“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桃李植根红土地杏苑香溢民众心

通过47年的建设,学院已经成为云南中医药、民族医药和医药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的摇篮,中医药基础与临床、“云药”、云南民族医药和现代中医药的研究基地,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中医药人才。

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服务边疆基层,服务“云药”产业。学院为构建云南省、市、县、乡、镇完整的中医医疗体系做出了巨大贡献。云南省各级各类中医药机构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95%以上是云南中医学院的毕业生。2003年、2004年,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连续两年从本省3所医科院校中选派100名优秀大学毕业生赴乡镇卫生院工作,学院共有96名毕业生入选,入选率达48%。这些毕业生在当地深受群众欢迎,涌现出一批扎根基层,服务边疆的典型。

学院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有突出贡献的高级中医药人才,支撑了“云药”产业的发展。云南省最大的民营药业集团,已成功在美国上市的圣火药业集团总裁兰锋,是学院92级中药本科毕业生。现任云南永胜程海蓝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昆明格林斯通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谭胜华是学院90届中药专业毕业生。云南省著名药企云南白药集团的很多骨干员工,均毕业于学院。

培养少数民族毕业生成效显著,为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做出贡献。学院培养的少数民族毕业生比例超过总数的15%。从2003年起,学院每年特招定点扶贫县贡山县独龙族、怒族学生各2名,免费就读。很多少数民族学生本科毕业后,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学院本科毕业生陈清华,作为独龙族学生被学院特招攻读硕士学位,现又考入湖南中医药大学,成为我国第一位独龙族博士。2007年7月,丽江市人民医院中医科针推室的普米族毕业生郭胜志曾为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治疗并得到高度评价。学院还是全国最早培养民族药方向的硕士生高等院校,已培养出一批民族药硕士。毕业生中的很多人已经成长为云南民族医药研究的骨干与核心力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成绩的取得,来源于学院清醒的认识和务实的追求。学院将始终如一秉承“崇德和合,博学敦行”的校训,弘扬“全力以赴、奋发有为、艰苦兴业、争创一流”的药草园精神,为边疆和基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为保障各民族人民的生命健康,为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的民族文化强省做出应有的贡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