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聚京桂名家 说漓江画派

2007-12-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谌强 我有话说

与上午喜庆热烈的开幕式以及展厅里观者如云的场面相比,《漓江画派作品大展》下午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第二项活动――学术研讨会,一下子就变得格外理性和冷静了。中国美术馆一楼展厅里许多画作的主人,此刻也坐到了七楼会议室里。

这个理性,从研讨会主持人、中国美术馆学术一部主任陈履生研究员最初的几句发言

中,便已经呈现出来。几句简短的开场白后,陈履生提起了刚刚揭幕的大展,说起二十世纪一批中国画大师名家描绘漓江的作品,说起这些在漓江画派产生之前问世的大师名作对今日漓江画派的影响。

“这使我想起齐白石先生的一首诗来:‘逢人耻听说荆关,宗派夸能却汗颜;自有心胸甲天下,老夫看惯桂林山’。”陈履生说。熟悉美术史的人都知道,这是上个世纪早期齐白石在桂林漓江写生创作后题在画作上的一首诗,体现了他不承画派、师法造化的艺术思想,而今天,这却成了画派研讨会主持人的开场白,令人深思。

不论是北京的还是广西的,也不论是画家还是美术理论家,坐在这个会场里的人,几乎都对漓江画派以及它的诞生过程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当然也了解随这个画派诞生而来的争论,甚至还持有不同的见解,“画派”这个词在这个场合中本身就让人敏感。

争论的缘起是几年前与“漓江画派”相伴而来的一个词――“打造”。200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站在广西大文化战略的高度,提出要以“漓江画派”为旗帜来整合广西分散的美术力量,将其“打造”成知名艺术品牌。批评者认为,中国美术史上的画派基本上都是自然形成的,“打造”违背了这个规律,因此质疑。

但是陈履生在开场白中提到的漓江对二十世纪中国画产生巨大影响这一现象,同样也令人深思:“漓江独特的山水地貌自古便有,却是通过二十世纪一批大师名作对中国画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探讨漓江画派成因和未来的发展,是更重要的事。”

全国政协常委、漓江画派促进会会长黄格胜回忆起当初提出打造漓江画派的往事时,十分坦率地说,当时他同多数广西画家一样都没有扭过弯来,无法接受“打造”这个提法,但他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早就改变了原来的想法。虽然现在已换成了“扶持”、“培育”这样的提法,但他并不像一些敏感的人一样回避“打造”这个词。黄格胜说:“千难万难,有党委重视就不难。”因为,培育和扶持漓江画派已经写在自治区党委工作报告和《广西“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里了。

黄格胜的发言被匆匆赶来的美术理论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邵大箴“打断”――因为一个重要的学术会议,好几位原来准备参加这个研讨会的专家学者无法与会,邵大箴代表他们来祝贺,讲完了还要赶回去。可见漓江画派令人重视的程度。

美术评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陈醉用“大、好、新”三个字表达了自己对漓江画派及其作品的强烈感受。陈醉说,展览的规模如此大,作品水平普遍高,但他更强调的却是展览体现出来的创新精神。虽然他觉得“漓江画派”的提法还可商榷,但“话说回来,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效果,最重要的是,要拿出好作品来让人激动;不断让人激动,历史必然会给‘漓江画派’令人信服的认定。”

研讨会的理性和冷静,不仅表现在批评者的看法中,同时也流露在肯定者更深的思考里。《美术》杂志主编、美术评论家尚辉说,广西党委和政府对漓江画派的扶持和培育,一定是有对整个广西文化建设的更深思考,“要用传统的笔墨,面对独特的山水客体,表现当代生活,很难,广西画家在这方面的探索和追求,已取得了可喜成果,今天看以黄格胜为代表的漓江画派的作品,已经从表现桂林漓江,扩展到对整个广西甚至更广阔的热带亚热带地貌风物的表现了,令人欣喜。”

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美术评论家刘龙庭更是快人快语,用“当代广西画家超过了前人”来表达自己对漓江画派和大展的感受。他说:“最重要的是作品的质量,质量上去了,叫‘漓江画派’行,叫‘邕江画派’行,叫‘广西画派’也行,叫什么都行。”话音未落,会场里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和笑声。

这些掌声和笑声,既是持不同看法的与会者对漓江画派争论的沟通,更是对漓江画派艺术追求的认可。这种会场气氛也让研讨和对话变得更加自由轻松。全国政协常委、漓江画派促进会副会长郑军里说:“‘打造’这个词在我们地方上听起来并不生硬,广西地处边远,如不‘打造’恐难为人所知。”漓江画派促进会秘书长苏旅说:“重要的是我们在‘漓江画派’这个旗帜下有了今天的成绩,画派的争论由后人去评说吧。”

美术理论家、广西艺术学院教授刘新则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打造”这个举措:“在近现代中国美术史上,以地域、风物为标志的强势图像不少,但为何漓江格外突出,吸引了众多画家、文人、骚客,是因为漓江有很强的人文性;但漓江作为公共资源,谁都可以来画,大师也可以在漓江之行后画出名作,这对广西期望通过扶持培育使‘漓江画派’成为知名艺术品牌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现在最重要的是,在画派的旗号和已经出现的良好势头下,出画家出作品,这个作品大展已经开始展现出广西应对这个挑战的成果了。”(本报北京12月13日电)

在作品布展现场,一名观众先睹为快。新华社记者季春鹏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