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强国之路谱新篇

2007-12-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人民日报记者 新华社记者 我有话说

这是改革攻坚取得突破的5年――

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企业和金融、财税、投资、价格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提高,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

这是进一步扩大开放的5年――

我国从容应对经济全球化和

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挑战,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大大提高,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在互利共赢中,开放型经济迈入新阶段。

梳理200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的580多项议题,直接涉及改革开放的就有120多项。一次次会议,一项项措施,充分反映了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以贯之推进改革开放的坚强决心,真实记录了中华民族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在强国之路上大步前行的坚实足迹。

农村改革:走出“黄宗羲定律”的怪圈

“2006年全部取消农业税,对俺们农民可是件大喜事。”说起农村这几年的变化,黑龙江省绥化市55岁的种粮大户张悦赞不绝口,“原来种地要交税交费,现在不仅不交了,还给补贴,哪有这样的好事?”

作为新一轮农村改革的受益者和见证人,张悦说出了亿万农民的心声。

从2000年起,我国在安徽省和其他部分地区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又一场深刻的变革在广大乡村拉开序幕。

“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这一重大任务,做出“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的具体部署。自2003年起,农村税费改革试点逐步提速,向纵深挺进。

2003年3月19日,新一届国务院第1次常务会议将农村税费改革列为当年七项重要任务之一。

2005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宣布:2006年将在全国全部免征农业税。原定5年取消农业税的目标,3年就可以实现。话音刚落,如潮的掌声响彻人民大会堂大礼堂。

这历史性的一幕,许多人至今记忆犹新。

从2003年改革试点在全国推开,到2004年全国降低农业税税率、取消烟叶之外的农业特产税;从2005年全国28个省区市免征农业税,到2006年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亿万农民彻底告别了在中国历史上延续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

在农村税费改革继续推进的同时,农村综合改革全面跟进。

2003年3月6日,温家宝总理在与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湖北代表团代表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历史上每次税费改革,由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局限性,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会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走向了原先改革目的的反面。明清时期的思想家黄宗羲称之为“积累莫返之害”,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黄宗羲定律”。

为巩固和扩大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走出“黄宗羲定律”的怪圈,党中央、国务院从2005年起开始部署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积极稳妥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改革试点,并确定在“十一五”或更长一段时间内基本完成。为此国务院多次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快推进步伐。

目前,这项改革的试点工作已在北京、内蒙古、吉林等9个省区市和其他22个省份的部分县市顺利推进。通过改革,乡镇机构精简了,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有保障了,中央对县乡财政的支持力度更大了……

我国国土70%以上是山地,全国又有56%的人口生活在山区。旨在发展林业、富裕群众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也在深化推进。

2003年以来,福建、江西、辽宁、浙江等省率先实行了“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截至今年7月,约5.25亿亩林地承包权分到农民手中,占全国集体林地的21%。林改地区出现了林地面积增加、林下经济活跃、农民收入增加的喜人景象。

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义不亚于当年的土地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经营制度的又一次重大改革。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对农村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围绕这一战略任务,国务院多次召开常务会议,研究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为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性保障:积极稳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加快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进程,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这一项项政策措施和改革举措,给农村发展注入了活力。

从局部试点到全面改革,从农村内部改革到城乡一体化改革,从浅层次微调到根本性调整,5年来,农村改革步步推进、全面深化、效果彰显。

地处大别山腹地的河南省信阳县平桥区有60万农民。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后,这里出现了显著变化:3200多名乡镇干部精简了近两千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13%以上。

“改革虽然艰难,但中央政策支持的力度很大,我们毕竟走过来了。”年终岁尾走进平桥,记者发现,许多干部群众都有着同样的感慨,“农村变化很大,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增加了。但最大的变化还是干群关系好转了。”

背水一战的金融改革

“和股改前比,建设银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已经达到国际先进银行的平均水平。”这是许多金融专家近来对我国第一家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的评价。

然而5年前,包括建设银行在内的国有商业银行却难以让人乐观:不良资产包袱重、资本充足率低、经营机制不完善、风险控制体系薄弱……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不活,经济难兴。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如何走出困境,真正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成为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

国务院领导连续召开18次座谈会,听取各方意见,研究促进金融业发展的政策举措。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研究金融改革问题,作出了一系列改革部署。

选择有条件的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充实资本金,创造条件上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重大决策。

根据这一部署,2003年底,国务院决定对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试点,并且注资450亿美元,为两家试点银行补充资本金。海内外舆论普遍认为:“这是一次破釜沉舟的大胆试验。”

2004年3月2日,第42次常务会议进一步提出用3年左右的时间将两家试点银行改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

“这次改革是背水一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态度鲜明,话语有力。

确定十项任务、出台改造方案、精简三分之一的机构和超过20%的富余人员……在成功进行财务重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之后,2005年10月27日,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挂牌上市,受到投资者追捧。

数字是枯燥的,却最有说服力:截至今年9月30日,建设银行平均资产回报率和平均股东权益回报率分别达到1.28%和22.86%,资本充足率更是达到12.53%。截至12月5日,建设银行市值2371亿美元,是2003年后国家注资的10.54倍。国家注资获得明显收益,实现了国有资本保值增值。

建设银行上市前后的变化是国有商业银行股改的缩影。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相继踏上股改之路,并取得成功。至今年9月末,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总规模已从2002年的12.5万亿元增加到27.5万亿元。在全球上市银行市值前十位排名中,工行、建行、中行稳居三席。

“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改革的速度加快了,特别是银行领域。”法国《世界报》一则报道如是说。

千帆竞渡,百舸争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指挥和部署下,证券、汇率、保险等金融业的其他领域也加快了改革步伐: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证券市场出现了转折性变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汇率弹性逐步增强,个人用汇更加便利;农信社改革试点2004年起在全国展开;农村金融领域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截至目前共有25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在一些地区正得到缓解。

不久前,党的十七大上,这样一幕情景让人印象深刻:大会新闻中心,金融界代表经常成为中外记者围追堵截的对象。

长风几万里,飞度千重关。党的十七大闭幕以来,金融改革的新消息接踵而至:10月24日,国务院第194次常务会议要求进一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中国农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方案正加紧论证;政策性银行的改革步伐加快……

只有开放兼容,国家才能富强

进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近30%,稳居世界第三;外商直接投资在结构优化的同时,总额仍居发展中国家第一;外汇储备突破1.4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跃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这几个涉外经济指标的变化,充分显示了过去5年我国以开放促发展的成就,昭示着开放型经济迈入新的阶段。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其第143个成员。按照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我国关税将大幅降低,大多数非关税措施将被取消,银行、保险、证券等重要服务业享有的过渡期将在2006年底逐步结束……

中国能否成功应对入世的挑战,不少人手心里捏了把汗。

面对经济全球化尤其是入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党中央、国务院运筹帷幄,沉着应对,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按照互利共赢的原则,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下大力气抓好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继续推进涉及对外开放的改革”“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阅读200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的有关报道,“对外开放”无疑是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之一。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从讨论企业所得税法草案到审议外资银行管理条例草案,从降低关税税率到开放更多行业和领域,从引导外资产业投向到优化开放地区布局,从优化出口结构到努力促进贸易平衡,从发展和改善多双边经贸关系到积极应对贸易摩擦,从多次研究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到研究制订后过渡期关键领域和行业的应对方案,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一系列决策,加速了相关领域的改革和开放。

在进一步的对外开放中,中国企业不仅没有在竞争中垮掉,而且活力大增、实力更强:2006年全国国有企业销售收入比2003年增长50%以上,利润年均增长35%以上。汽车、银行等入世前曾经让人忧心忡忡的行业在开放竞争中成长壮大,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在进一步的对外开放中,联想、海尔、华为等一批中国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在境外纷纷建立研发中心和工业集聚区。我国还与东盟、智利、巴基斯坦等签署和实施“自贸协定”,建设12个自由贸易区。

在进一步的对外开放中,我国利用外资不再“来者不拒”,而是引导外资投向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2003年至2006年,我国利用外资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累计利用外资603亿美元,服务业利用外资的速度超过外资利用的平均增速。

在进一步的对外开放中,我国平均关税水平大幅降低,彩电、冰箱、洗衣机、数码相机等消费品价格不断下降,超市货架上“舶来品”琳琅满目。如今,国内市场商品极大丰富,普通百姓出国旅游想带回件礼物都成了件难事。

在进一步的对外开放中,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发生了深刻变化。从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到中日经济高层对话,从中欧领导人会晤机制到中国东盟“10+1”合作机制,一系列对话机制纷纷建立。在许多国际场合,中国已成为国际规则的重要参与制订者,在国际事务和国际经济体系中的话语权大大增加。

在进一步的对外开放中,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也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促进了互利共赢。许多外资企业在中国赚到了丰厚的利润,众多国家百姓因中国产品受益。仅2006年在华运营的美资企业就实现销售收入1200亿美元左右。据世界银行统计,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3%。

“只有开放兼容,国家才能富强。”2007年11月19日,温家宝总理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演讲时强调,中国的对外开放是长期的、全面的、互利的,我们将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在更高水平上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着力解决目前形势下对外开放遇到的新问题。

国务院领导多次强调,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更要清醒认识存在的问题和差距,要有忧患意识。在前进路上,还有不少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弊端需要革除,还有不少深层次矛盾需要攻坚,还将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还将面临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改革开放任重道远。

人们有理由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的强国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神州大地必将焕发出更大的生机和活力。(本稿执笔:孙杰、李斌、张旭东)(新华社北京12月19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