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要有过硬措施

2007-12-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袁祥 我有话说

要真正做到把医和药分开

“要解决医疗体制改革中的问题,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需要有一个比较过硬的措施。这次提出要把医和药分开,不再靠药养医,这是比较好的措施,关键在于落实。”今天下午,在审议国务院关于城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情况的报告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陶驷

驹语气坚定地表示。

陶驷驹说,“县、区尤其是乡镇,以及中西部地区的缺医问题,应有果断措施,应由省、地市卫生部门多招一批合格医生派到缺医的地方去,他们的工资由省和地市卫生部门发给。”

列席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徐秀玉特别同意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这几年大家反映强烈的涉及民生的问题之一,就是看病难、看病贵。”她说,“应该针对这个问题建立健全社区医疗体系,逐渐建立以社区医疗为主、双向转诊的体制。”

徐秀玉表示,国家应该对社区医疗进行投入,让社区医疗机构有一个基本的医疗能力,包括房间、设施等。“另外,国家要完善医师的培养机制。现在国家在社区医院建设上下了很大工夫,为什么老百姓还是不愿意去?就是对社区医疗的水平不信任。而且医生医疗水平的培养也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时间。大医院和小医院应建立一个双向的关系,大医院帮小医院,这也是方向之一。”

全国人大代表崔富华说:“我对一些弱势群体和农村地区进行调查时,大家都提出应该在生产名牌好药的同时,再生产一些价廉效高的普通药品,这样老百姓才可以看得起病,吃得起药。”崔富华建议对生产好药的厂家要给它一定的任务,生产普通药品或者给生产普通药品的厂家补贴,来解决这个问题。”

医疗卫生的公益性一定不能淡化

“我国的卫生资源不足,总体上是政府投入不够,以前曾经出现过公益性淡化的问题,这是很严重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孙诚谊说,“医疗卫生的公益性一定不能淡化,而且需要加强。”

“我们的卫生资源很有限,而且发展不均衡。”孙诚谊强调要研究怎样合理利用这些资源,“现在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就是攀比,大医院在建豪华病房上攀比,在昂贵仪器的购置上攀比,实际上这都会转嫁到病人身上,给病人造成负担,很多医院的领导在一起,比的是收入,这要适当控制,不能无限制攀比,要节约国家有限的卫生资源。”

孙诚谊指出,报告中还提到分级医疗问题,但现在没有完全执行。所谓的分级医疗,就是根据医院不同层次、不同级别分配不同任务,三级医院是治急危重病、疑难病症,二级医院是治简单一点的常见病、多发病,但是现在没有规定来制约,所以并没有执行,大家都去奔着疑难重症、有经济效益、能够树形象的项目去执行、去上马,没有执行分级医疗制度。另外,对医院的管理者还缺乏一套科学、完善的绩效评价机制。所以,在新的医疗体制改革中,这个问题要加以解决。

尽早提出一个医疗机构改革时间表

陈竺部长指出,“政府卫生投入严重不足,医疗机构主要依靠以药补医和医疗服务收费维持运行,实行创收归己、自行支配的政策,直接导致公立医疗机构趋利行为严重,职业道德建设薄弱,医疗资源浪费和患者负担加重。”

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委员朱士明说,这些问题每年都谈,但是每年都没有能够很好地解决,现在我们应该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他希望政府尽早提出一个医疗机构改革的方案和时间表。

他建议改革中要特别注意三个问题:第一,要保证医生、护士的合理收入,他们辛苦、责任重大,对他们要有严格要求,同时要保证合理的收入。第二,对生产高效低价药的药厂要保证他们的合理收入,以便他们进一步提高质量。第三,零售渠道要执行严格的售价规定,不得超过出厂价的百分之多少。建议不要提“营利非营利性分开”,要提就提“自费和社保分开”,对自费的也不要牟取暴利,要合理收费。

切实改变“重西医、轻中医”的现象

姜恩柱委员坦言:多年来,我们在医学界存在着“重西医、轻中医”的现象,而且有的甚至错误地认为中医不科学。“实际上,中医是我国的传统医学,几千年来,实践证明它对许多疾病是有疗效的,而且它有一些绝招。当然,中医并不是万能的,一些需要手术的必须要看西医。但是有一些病,西医治不好,中医可以治好。中医实际上讲求人体的宏观调控,是有科学道理的。”

“现在不少国家开始研究我们的中医,开发中医药,我国的中药出口在世界上占的比重很小,而韩国在中药出口中占的比重很大。”姜恩柱希望政府采取有力的措施扶持中医药。

姜恩柱表示:现在报告中提出了“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国务院成立了中医药部级协调小组,加强了对中医药的指导,并且制定了规划纲要,加大了对中医药的投入。他表示非常赞同。

“现在重视中医的方针确定了,今后最重要的是要落实。在卫生系统,包括卫生部的领导当中,不能全部是西医,应该有专门从事中医的同志担任领导,这样在组织上才能得到落实。我们应该把我国中医药这个优秀的传统继承和发扬光大。”他强调指出。(本报北京12月27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