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矿到泉:风生水起“水”经济
弓长岭境内有冷热两泉,相距不到300米,并涌而出,世界罕见。炎夏冰棱如玉,隆冬热气缭绕,景色十分壮观。
冷矿泉水清澈透明,含有锶、硒等18种适度微量元素,日涌量2600吨,具有抑癌、抗癌作用,是一种开发价值很高的珍贵矿泉水,产品销路十分可观
汤河矿泉水资源开发利用历史悠久,医疗矿泉水已有1300多年开发历史,饮用天然矿泉水开发于1983年,是我国饮用矿泉水产业起步最早的生产基地之一。但前几年,由于多种因素,弓长岭区丰富的矿泉水资源未能得到很好开发利用,矿泉经济发展缓慢。当全国各地饮用矿泉水企业“风生水起”的时候,在弓长岭这个矿泉水资源丰富的地区,除医疗矿泉水资源得以开发利用之外,饮用矿泉水产业却仍徘徊不前。
观念的转变,需要的是一种超前思维和意识。新一届区委、区政府领导意识到,当地丰富的矿泉水资源本身就是一座“富矿”,这些年之所以难以形成发展规模,一个关键因素是“呆在闺中无人识”。只有扩大市场影响力,提升品牌知名度,才能更好地开发利用这座“富矿”,让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在经过数次会议讨论并历时一年多时间的筹备后,弓长岭区在全省率先向中矿联申报“中国矿泉水之乡”冠名,并最终捧回了“中国矿泉水之乡”的牌匾。
1998年该区引进俄商资金,成立了辽阳尼亚加拉饮料有限公司,利用弓长岭地区优质山泉水生产“金枫叶”牌桶装水,发展迅猛,在市场上享有较高知名度。去年7月,俄商看准商机再次投入1000多万元人民币开发出600毫升瓶装水生产线。上市当天,就与沈阳、本溪、鞍山等地经销商签下了5万箱销售合同。
截止到目前,弓长岭区已先后引进5家饮用天然矿泉水企业,初步形成产业集群之势。医疗矿泉水开发利用更为完善,现有12家企业汇聚这里,开发医疗矿泉水井8眼,年取水量140万立方米,主要用于理疗、洗浴,治疗风湿、类风湿等疾病。年均接纳人次超过100万次以上,年经济效益达2.5亿元。另外5眼天然矿泉水井则主要用于生产矿泉水和居民生活。5家饮用矿泉水生产企业以大桶灌装矿泉水为主,销售市场为辽阳地区并辐射周边城市,年产值3000余万元。
为了有序开采,可持续利用冷热泉资源,弓长岭区对矿泉水资源已实现动态跟踪管理和保护,划定限制开采区、禁采区和鼓励开采区;明确采水点和采水量,杜绝超量开采;在矿泉规划区内不上与矿泉水无关的项目、原有的污染企业逐步迁出;矿泉区实施三级保护方案,重点实施一、二级保护带,并推进三级保护带建设。为合理开发利用矿泉水资源,目前弓长岭区正在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营销战略,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做强做大矿泉产业,使矿泉经济成为推动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从建到享:民心工程提升民生品位
初冬的弓长岭,冷风习习,但安平街道安平社区新建的群众文化广场上却人头攒动,热火朝天。闪烁的霓虹灯光,动听的音乐旋律,大秧歌、太极拳、练气功、打篮球,人们各得其乐。
享受这优美的广场,谁会想到,这里曾经是一个群众反映十分强烈的臭水洼呢!
经济发展奇迹由全区人民共同创造,经济发展的成果理应由人民群众共享。弓长岭区委、区政府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正确的政绩观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明确提出:“公共财政支出要更多地支付和谐社会的建设成本,用于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公共设施、生态建设,重点向困难群众倾斜、向农村倾斜、向社会事业薄弱环节倾斜、向民生项目倾斜”。
弓长岭区区长吴雪冰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了近几年来全区开展的民生工程:
一是突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群众的行路难问题。仅2006年一年,用于三级道路的建设与维修的投资就达到4000多万元,建设及维修三级道路8条38.9公里,为过去年度的2倍。
二是突出新农村建设,注重城乡统筹发展。投资200多万元,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5处,受益农户近4500人。新建和扩建秸秆气化工程3处,直接惠及农户1123户、3450口人。今年,弓长岭区还将建设秸秆气化工程7处,累计达到10个村,全区农村新能源覆盖率将达到56%。为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新建村文化活动广场6个1.3万平方米,率先在全市建设农民书屋;为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高标准完成4个村甲级卫生室建设。
三是突出公益事业发展,改善城区居民生活条件。2003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1.3亿元,实现棚户区改造面积23万平方米,建设了建安花园、陈家小区等一批花园式住宅小区,近万名老百姓告别了低矮、阴暗的矿工房,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今年,弓长岭区进一步加强了与弓矿公司的合作,计划投资3.35亿元,对剩余的5片集中连片棚户区进行全部改造,31万平方米覆盖近4000户12000余人的改造工程将于2008年6月完成,届时棚户区将在弓长岭区彻底消失。
四是突出资源整合,实现经济社会集成发展。弓长岭区原办公地点极为分散,多达20处,而且供水、供电、供气、小食堂、车辆、车库、勤杂人员等多种问题使财政不堪重负。破旧、损坏的各处办公楼占据城市繁华区域,严重影响着市容市貌,成为建设旅游名区的不和谐因素。为改变以上状况,弓长岭区委、区政府经过科学论证,通过置换的方式建设了面积达41000平方米的区政务中心,并以此为契机,整合出新的信访接待大厅、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公共行政服务中心、财政核算中心等一批亲民便民的服务平台。全区34所中小学校合并为现在的8所,不仅优化了教育布局,同时也有效整合了教育资源,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扼止了黑色GDP,启动了绿色增长极,弓长岭通过做“减法”实现了经济增长的“加速度”。2006年,全口径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8.53亿元,同比增长16.9%,地方口径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5.03亿元,同比增长21.2%,为发展速度与质量最好的一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5750万元,同比增长40.8%,比上年净增财力4562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进度与增幅均位居全市首位。
弓长岭,一座从矿区里浴火重生的新城,正扇动着绿色的羽翼,飞向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