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技创新 杜桥眼镜成功的奥秘

2008-01-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蒋林法 本报记者叶辉 我有话说
元旦前夕,记者随中宣部采访团到浙江省临海市采访。在该市杜桥镇,陪同记者的临海市外宣办主任王余兴指着一座宏大的建筑说:“这就是全国四大眼镜市场之一的杜桥眼镜城!”

杜桥眼镜?记者蓦地记起几幕情景:

八九十年代,在边境黑河、绥汾河、满洲里,成群的眼镜小贩追着记者推销眼镜:“5元一副!”“8元一副!”经询问,他们都是浙江杜桥人。一次在新疆戈壁滩的路边小店停车,车门刚打开,一个前胸后背挂满眼镜的小贩递上一副墨镜:“要不要眼镜?”一问,又是浙江杜桥人。

杜桥眼镜何以能卖遍全国?

杜桥眼镜曾是“劣质眼镜”的代名词

谈起杜桥眼镜,王余兴说,上世纪50年代初期,杜桥人就有走街串户叫卖眼镜的历史,80年代眼镜市场形成。现有眼镜企业3000多家,年产眼镜架1.6亿副,镜片7.1亿副,眼镜产值占全国40%,生产近视镜、老花镜、太阳镜、变色镜等近千种眼镜,2006年产值达26.2亿元。杜桥眼镜市场的规模、品种、档次和管理已位居全国四大眼镜批发市场之冠。

走进设在眼镜城的盈昌眼镜实业公司的门店,但见柜台里摆满了绿色、灰色、茶色等各色太阳镜,“凯帝”、“浪特梦”、“盈昌”太阳镜,标价最贵的竟达近千元!

高标价意味着高质量。谈起杜桥眼镜的质量,王余兴脸色凝重了。曾几何时,杜桥眼镜是“劣质眼镜”的代名词。在杜桥眼镜的发展历史中,也曾经历过阵痛。

1993年,“中国质量万里行”暗访了杜桥眼镜市场,并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中曝光。一时间,杜桥眼镜声名狼藉。生意一落千丈,许多厂家濒临倒闭。

旺盛的市场需求使一些生产厂家目光短视,产品粗制滥造,质量低劣。国家工商总局对杜桥太阳眼镜镜片的一次质量抽检,10个品种太阳镜中,标识和商品质量均合格的仅一家。杜桥成品眼镜生产企业85%的厂家生产的都是价格不到5元的低档货。

凤凰涅?,浴火重生

痛定思痛,杜桥人置之死地而后生。镇政府决心以此为教训,倡导企业依靠科技保证质量。镇政府投入上亿元资金加大眼镜新产品开发和技改力度,并成立镇眼镜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建立浙江省乡镇首家技术监督机构――杜桥技术监督所,投资增添各类检测设施和先进设备,引进日本进口的2500屈光仪,为质量监控提供了先进的检测手段。

凤凰涅?,浴火重生,杜桥眼镜企业在绝境中崛起。企业开始意识到,质量是产品的生命,而科技是产品质量的保证。“盈昌”投资1000多万元进行技改,自主创新设计生产的“浪特梦”牌系列太阳镜,成为全国四大最畅销的眼镜品牌之一,并远销欧洲、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董事李岳生说:“眼镜产品的发展就是靠创新,做镜架的模具,我们3个月就要换一次。”临海市万事达眼镜设备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出生产镜片的设备,成本不到日本的1/3,但先进程度不亚于日本。求精光学眼镜有限公司在全国率先开发成功中折射镜片、抗紫外超薄红片和抗电视波镜片,并批量出口韩国。杜桥眼镜企业先后开发出加硬膜CR-39光学树脂镜片、压克力变色镜片、偏振镜片等一批新产品,有400多个眼镜品牌获国家注册商标。其中“浪特梦”、“凯茜路”等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

科技创新走上健康发展轨道

2004年底杜桥镇在眼镜市场建立了临海眼镜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提高眼镜生产的技术创新能力。2005年,中心与中国计量学院联合承担了浙江省科技厅“计算机辅助眼镜设计系统”科技项目。这个系统的应用将大大提高眼镜设计的效率和水平。目前已推出10多个款式的创新性品种。

杜桥人的路越走越宽,眼界越来越开阔。2002年,杜桥眼镜企业在阿联酋迪拜市开设中国眼镜城,2004年后,杜桥眼镜的合格率已达85%以上,产品已销往俄罗斯、泰国、美国和中东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去年11月,杜桥眼镜企业共同签署《杜桥眼镜配件行业自律责任制》,以规范市场,树立守法诚信道德,约束眼镜配件行业自相残杀的恶性竞争。产品销售量占国内40%左右的份额。

科技创新使杜桥眼镜业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