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救捞成就 印证国力

2008-01-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冯蕾 我有话说

记者:事实上,早在1987年我国就发现了宋代古沉船“南海一号”,到如今打捞出水,已整整20年。许多人质疑,为何时过20年才开始打捞?

宋家慧:从1987年发现到

如今打捞出水,“南海一号”探摸打捞的20年,是中国水下考古从无到有的20年,也是见证了中国救助打捞水平提高的20年。只有决心,没有资金与技术的配备,一切都是空谈。“南海一号”的成功打捞得益于中国救助打捞技术实力的增强、装备能力的提升和体制改革的成功,没有如此完美的整体打捞方案,没有“华天龙”号的建造,“南海一号”还不知道要在南海里沉睡多少年。

记者:如何评价“南海一号”的打捞效果?

宋家慧:“南海一号”古沉船的整体打捞出水,是史无前例的首创之举,全国关注,世人瞩目。也是多个部门协同作战的结果。“南海一号”出水成功展示了当前中国海洋打捞的实力。打捞工程取得了多项创新,这背后,凝结了广大救捞人的心血和汗水。

记者:您谈到这20年,是中国救助打捞水平提高的20年,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的救捞水平?

宋家慧:中国救捞创建于1951年8月24日,是我国唯一一支国家专业海上救助打捞队伍。作为国家应急反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生力量,承担着我国海域人命救助、船舶和财产救助、海上应急抢险打捞、海上消防、溢油污染清除等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使命,代表我国政府履行海上搜寻救助公约和双边海运协定等赋予的国际义务。

中国救捞是我国水运事业平安和谐发展不可或缺的安全保障力量,始终伴随着我国水运事业蓬勃发展而逐步成长壮大。自2003年救捞体制改革以来,国家加大了对救捞事业的投入,救捞系统生机勃发,活力空前。目前,全系统已发展成为设有三个救助局(北海、东海、南海)、三个打捞局(烟台、上海、广州)和四个救助飞行队(北海第一、东海第一、二和南海第一),拥有近万名职工、58艘救助船舶、125艘打捞船舶和11架救助飞机的国家唯一的海上专业救捞队伍。北起鸭绿江口、南至西沙海域,救捞系统在沿海共设立20个救助基地、7个航空救助基地,全年部署58艘救助船、9架救助飞机、18支应急反应救助队,执行动态待命救助值班新制度,在沿海水域初步形成了海空立体救助、应急抢险打捞体系,随时可以迅速出动救捞抢险,为沿海水运交通安全提供可靠保障。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在交通部的正确领导下,56年来(据最新统计),救捞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战风斗浪、历尽艰险、顽强拼搏,成功救助遇险人员44714人(其中外籍人员7536人),救助遇险船舶3274艘(其中外籍船舶647艘),打捞沉船1679艘(其中外籍船舶91艘),仅2002年以来获救财产直接价值达315.7亿。特别是救捞体制改革以来,海上救助人数逐年增加,如2003年救捞系统共救助遇险人员1446人,2004年增加至3081人,2005年救助人数为3667人,2006年为3801人,2007年至今上升为4352人。

记者:中国救捞水平的提高,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宋家慧:得益于体制改革的成功,得益于装备能力的提升,最根本的还是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

记者:“南海一号”打捞任务完成后,救捞系统还会进行哪些考古打捞?

宋家慧:“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取得了成功,但它仅仅是一个开始。据有关部门粗略统计,南中国海古沉船的数量超过2000艘。“南海一号”打捞的20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它被赋予了中国水下考古打捞新坐标的地位。相信随着中国救捞科技的创新和打捞水平的不断提高,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水下国宝重见天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