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专家研讨“文艺作品中的国家形象”

2008-01-09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本报北京1月8日电(记者苏丽萍)“作家艺术家要正确认识和牢牢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响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把个人的艺术追求融入国家发展的洪流之中,大力创作积极表现中国形象,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作品,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应有的

贡献。”这是专家们在今天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和《文艺报》社联合主办的“文艺作品中的国家形象”研讨会上发出的呼吁。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解放军二炮政治部副主任张西南、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建功、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文艺报总编辑范咏戈,以及首都文学艺术界专家学者近50人出席会议。

与会专家指出,国家形象不仅是一个国家的人民通过现实生活取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成就所塑造出来的,也是这个国家的人民通过文艺作品所“重塑”出来的。古往今来我国优秀的文艺作品,就从多侧面和多角度展现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当今,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办,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日益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因此,对内如何找准我国文艺发展的方位,推进文艺创新;对外如何向世界展示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国家形象,是摆在我国文艺工作者面前的重大历史使命和现实课题。

专家们指出,国家形象是一个综合体,而最直观的形象是中国人的形象,特别是对于文学艺术作品而言,应该着力塑造好当代的、崭新的中国人形象。西方的文学作品和电影作品中经常有误解和误读的中国人形象。一些知名中国导演获得国际认可的作品中反映出来的是已经死亡的腐朽的过去的中国,却误导国外观众以为这就是现实的中国。今天,重塑中国人形象,就是要改变西方固有的陈旧的中国人形象。通过中国人形象的塑造,来重新阐释中国文化。

专家们一致认为,文艺作品在题材、人物、风景、民俗、情节等方面都体现着作家艺术家对国家形象的认知。国家形象的塑造是与文学性、审美性、艺术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有很高的难度,是对攀登思想艺术高峰的一种挑战和呼唤。作家艺术家一定要加强人格建设,养浩然之气、堂堂正气,树刚健清新的文风。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