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围栏靠得住么

2008-01-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钟一苇 我有话说

去过北京西直门地铁站的人,大概都会对那里迂回曲折犹如迷宫的白色围栏印象深刻。复杂的入站通道令初来乍到之人简直有点无处下脚。

作为交通枢纽,西直门地铁站的客流量很大,围栏的设置自然是为了确保公共安全,避免公共事件的发生。不过,好端端的路面,硬是让围栏隔成“地形复杂”的通道,恐怕亦是秩序混乱之下

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

在许多公共场所,“秩序混乱”几乎是人们习以为常的一个痼疾――上车争先恐后,排队一窝蜂,十字路口人车争道等等。久而久之,一些关于秩序的不言自明的道德常识成为了必须时时提醒的“注意事项”,比如你乘车时,乘务员会不断重复“不要拥挤”,“先下后上”,“有序乘车”。当群体的“自发秩序”难以形成时,“围栏”就成了一种补救的措施。这是要求秩序的信号,是外加的有形强制。“围栏”出现的潜台词就是,此处,人们自觉的道德意识是不可靠的,只有用障碍物来规制散乱的行为。于是,我们便会发现,越是需要“大家自觉”的公共场所,围栏的数量也就越多。像西直门这样人来人往的地方,“自发秩序”早就被挤掉,回环往复的围栏也就不足为怪了。

可是,对于秩序而言,围栏真的那么可靠么?在某些地方,围栏确实可以杜绝人们投机取巧的机会,但这不等于说就是培养了人们采取道德行为的自觉性。我曾在北京一个繁华的商业区内看到过一条路,它是过往人群和车辆的必经之道。虽然路上有人行横道,但人们往往随意横穿,致使人车混杂,交通阻塞。后来,有关部门在路两边放上了围栏,以期行人能够走人行横道,然而,有很多人还是选择跨越围栏,直穿马路,发生事故的危险反而增加了。由此可见,文明的养成不能依靠对“强制”的遵守,道德的自律也不能倚重外界的他律。当人们心中的“道德围栏”尚未建立或不太牢固的时候,即使建起再多的铁制围栏,多半也是收效甚微,难以支撑起有效的公共秩序。

2008年奥运会,宾朋云集北京,公共秩序问题肯定会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之一。在车站,人们能不能井然有序地上车;在赛场,观众能不能井然有序地看比赛;在街上,行人能不能井然有序地过马路……这都是一届成功奥运会的重要内容。我们不能想象,届时在众多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要修建围栏来维持秩序,也不能想象将志愿者的微笑用于频频提醒人们要遵守秩序。围栏是靠不住的,一切都依赖于每一个“自己”。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