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黑龙江装备制造业打响“中国制造”品牌

2008-01-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朱伟光 特约记者朱伟华 我有话说

黑龙江省是新中国的工业“摇篮”之一,作为国家“一五”时期建设起来的老工业基地,该省的装备制造业发展已有50多年的历史积淀。在经历痛苦洗礼之后,“共和国长子”如今正重现昔日辉煌。自2003年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在国家优惠政策的激励下,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从技术创新入手,重新明确产品的市场定位

,大胆承接国际制造业高端产品、技术转移,凸显创造集群比较优势。如今,被誉为“国宝”的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我国最大的发电设备和成套设备出口基地――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公司等企业,正在引领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打响“中国制造”的品牌。

三峡工程见证了哈电集团发展历程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为哈电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1997年三峡左岸机组招标中,哈电还仅仅是个学生,他们只能作为分包者与法国阿尔斯通公司、挪威KEN公司一起承担三峡左岸14台机组中8台的制造合同。然而,在2003年的三峡右岸机组招标时,哈电便用自主开发的转轮发电机组与他们的洋老师同台竞争,并以其高效率和高稳定性获得4台整机制造合同。

“国外公司的技术也不尽完美,也有很多的缺陷。”三峡右岸水轮机转轮的主要设计者、哈电机高级工程师刘胜柱如今这样评价他当初的“老师”。而几年前,他刚看到老外的设计时,还认为完美无缺,想改进或者说想创新根本就不知道从何下手。原来,挪威KEN公司交付给三峡的左岸转轮技术,在性能上虽然达到了当时的世界领先水平,但在稳定性方面没有全面达到合同要求,特别是存在一个高部分负荷压力脉动带,几次改动都没有得到使用者的认可,成为当时专家关注的焦点。后来这一问题被写进了右岸的招标书中,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就优先中标。“老师”的这一软肋,成为“学生”创新的靶点。他们历时四年,前后共进行了五轮设计试验,凭借自己的技术实力,采用新的设计方法,在稳定性方面有了很大突破,完全消除了负荷压力脉动带。在2003年进行的对比试验中,创造了当期转轮研制的最好成绩。

一重集团与世界“头羊”比肩而立

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自行设计制造的世界上吨位最大、技术最先进的15000吨重型自由锻造水压机于2006年末试车成功,成为我国1958年研制成功万吨水压机之后又一重大装备成果,为中国企业自主生产大型锻件提供了重要的硬件条件,极大提升了我国电力、冶金、石化、船舶行业设备制造水平。目前,国际上俄罗斯和罗马尼亚各有一台15000吨级水压机,一重集团的15000吨水压机已经在能力上超过国内现有的水压机,成为世界上吨位最大的水压机之一。

作为亚洲最大的重型机器制造企业,“中国一重”拥有完整产品和工艺研发、设计的强大综合技术创新体系,具备炼钢、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机械加工、装配、检测计量和包装发运等配套齐全的先进生产装备和能力。生产技术装备的精度和制造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鞍钢1780毫米冷连轧机及平整机组的设计制造成功,填补了国内在大型冷连轧机制造领域中的空白,实现了我国重大技术装备的国产化;热壁加氢反应器新型母体材料及千吨级反应器制造技术的研制成功,使我国跻身国际领先水平。

为提高我国重型技术装备自主创新能力,2005年一重组建了重型技术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围绕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型机械行业发展重大技术问题,通过技术引进、合作和自主开发,在大型板带轧制工艺及设备、重型容器、电站铸锻件等领域持续不断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程化研究成果,使一重在研制中端、高端冶金成套设备上由过去长期“跟着外国人屁股后面走”的局面而一跃冲上国际大舞台,与世界“头羊”的德国西马克公司、日本日立公司同台亮相、比肩而立。

回顾企业的自主创新之路,哈电集团副总经理苗立杰深有感触:“加强与国外合作,但却不简单照搬国外现成的技术产品,而是通过自主研发,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唯有如此,中国企业才能真正掌握自身的发展命运。”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