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加强民族史研究实现学科全面发展

2008-01-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夏静 通讯员杨胜才 我有话说
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异彩纷呈。深入研究民族历史,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新中国首批建立的民族高等院校,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史学以其雄厚的学科基础和与时俱进的学科品质,坚持将学科建设融入历史与时代的洪流,实现了学科的全面、快速发展。

目标明确:致力南方少数民族史研究

中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相对较为集中的区域。对这一区域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研究,对整个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学科成立伊始,中南民族大学就根据自己的区位优势,将中南地区少数民族历史研究作为“主攻”方向。经过数代人的薪火相传,中南民大在南方民族族别史、中央王朝对民族地区治理政策与制度、南方民族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与研究等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拥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凭借在南方民族史研究的丰富成果和学术影响,学校承担了国家民委2006年重大课题“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中的南方地区13个民族简史的修订任务,以及其他十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研究课题。

中南民大在民族史方面的著述日益丰富:先后出版了《中国中南民族史》、《湖北民族史》、《瑶族史》、《黎族史》、《中国南方民族文化源流史》等多部有分量的专著,有多篇论文发表在《民族研究》、《中国史研究》、《光明日报》等国家级权威报刊上,受到了学术界的好评。其中,《中国南方民族文化源流史》获教育部全国高校第一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国家民委社会科学奖一等奖,《瑶族史》获教育部全国高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国家民委社会科学奖一等奖,《黎族史》获国家民委社会科学奖一等奖。

近年来,以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为依托,学校每年以课题的形式,拿出约30万元的研究经费,进行公开招标,资助民族史研究。

特色鲜明:突出土家族史和民族地区社会史研究

特色是学科的生命。在南方民族史研究过程中,中南民族大学将自己的学科特色定位于土家族史和民族地区社会史的研究上。

在中南民大,土家族历史研究有着深厚的基础:早期的《土家族简史》、《土家族》、《土家族语言简志》等著作,都是土家族研究的开山之作;20世纪80年代以后,《土家族经济史》、《土家族土司兴亡史》、《土家族文化史》、《鄂西民族地区发展史》、《土家族习惯法研究》等一批最新研究成果问世,将土家族历史文化的研究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近年来,通过多学科研究方法的运用,中南民大对土家族历史文化以及社会的当代变迁进行综合研究,取得了一大批最新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成为当前土家族研究的制高点,并使学校的土家族史研究在全国独树一帜。

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史的研究也成为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史学科的又一大亮点和新的学科增长点。许宪隆教授长期致力于伊斯兰家族制度变迁的考察,形成了一系列在该研究领域很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代表了近现代穆斯林家族研究领域的领先水平。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研究方面,也有不少著作问世,如许宪隆的《整合的魅力:少数民族上层人物与近代民族地区社会转型》、《诸马军阀集团与西北穆斯林社会》,柏贵喜的《四至六世纪内迁胡人家族制度研究》、李吉和的《先秦至隋唐时期西北少数民族迁徙研究》和闫天灵的《汉族移民与近代内蒙古社会变迁研究》等,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好的影响。

任重道远: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

“民族问题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发展问题,民族历史研究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现代化、为构建共生互补型的民族和谐社会服务,这是民族历史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南民族大学历史系许宪隆教授把这段话作为民族史学科建设的基本定位。

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始终是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史学科建设的现实目的。在研究方法上,他们坚持将历史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相结合,研究近现代以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进程;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注重学校的区位优势,围绕长江流域少数民族散杂居区民族关系与现代化进程的研究,承担的“长江流域散杂居文化多样性与民族关系研究”和“中国中、东部地区城市民族关系发展态势与应对机制研究”等项目,对我国民族关系的共生互补主流进行了多角度的观照,以其明确的针对性和现实性而备受关注。

目前,中南民族大学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的研究方兴未艾,也涌现出了一批站在学术前沿的青年学者。学科带头人段超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湘鄂渝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与旅游区社会文化变迁”,在民族文化历史研究的基础上,致力探讨解决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许宪隆、田敏、柏贵喜、李吉和教授等在近现代少数民族社会转型方面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较大的社会影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