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丝绸之路联合申遗开始“冲刺”

2008-01-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陈宗立 通讯员罗斌 我有话说


    跨越数千里、坚持上千年的丝绸古路背后,是东西方对文化交流的渴望。照片来源:人民艺术网
日前,国家文物局在丝绸之路重镇兰州召开“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协调工作会议”,会上宣布了丝绸之路联合申遗中国段涉及6省区的48处备选遗产名单,并公布了申遗工作时间表,要求相关省市按照时间表要求做好申遗工作。这标志着中国丝绸之路申遗工作已进入实质性阶段。而在此之前,为了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和中亚国家已经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东西交通古道的联合申遗之路

直到1877年,这条自中国古都长安出发,西经中亚、西亚,远及欧洲,全长近8000公里,穿越27个国家,持续近2000年的贸易之路,才有了正式的名字――丝绸之路。除了贸易,丝绸之路还承担了东西文化交流的重任。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冶炼术和瓷器等传到了西方;沿着同样的路线,西方的造桥术、棉花种植和加工、挂毯织造、天文历法、葡萄种植等技术进入了东方。佛教更是借助丝绸之路,从古印度传播到东方的日本,和中亚的土库曼斯坦等地区。

本次跨国联合申遗,让沉寂已久的丝绸之路焕发了青春,而这一切可以追述至20年前的一个研究项目。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了“对话之路:丝绸之路整体性研究”项目,该项目是“文化发展十年计划”的一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应该有促进东西方交流和对话的考虑在里面。事实也证明,在那十年时间里,这个项目确实使得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加强了交流和对话。”甘肃省文物局前局长苏国庆告诉记者。通过组织国际性科考活动、研讨会和会议等,“对话之路”项目促进了与丝绸之路相关的课题研究,同时还组织了五次国家科考活动。

“对话之路”项目的成功实施,使得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考虑,将丝绸之路整体或部分地申报世界遗产。“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较为复杂,刚开始大家觉得难度较大。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改变了申遗规则,由以前的自由申报变成每个成员国每年只能申报一处遗产。但丝绸之路的申遗不占当年申遗的名额,而且可以把几十个遗产点作为整体进行一次性申报。这大大增加了相关国家的积极性。”苏国庆说。

在把这一构想付诸实际的行动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起了组织者和助推剂的作用。2005年11月,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亚地区研讨会上,来自该地区的成员国会议代表,一致通过了将丝绸之路中亚段作为线性遗产申报的计划。2006年8月,在新疆吐鲁番举行的研讨会上,来自中亚国家、中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50名与会代表进一步肯定了该计划。更为实质性的行动则始于2006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会议上,讨论了丝绸之路中亚段的申报,形成了丝绸之路概念文件。2007年4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申遗地区研讨会”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5个国家通过了该概念文件。

2008:关键年

据了解,2008年7月,世界遗产中心将向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2届会议提交审议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丝绸之路申遗概念文件。该文件将提出:鉴于丝绸之路线路漫长、涉及国家众多,应分段申报世界遗产,首先由中国和中亚国家联合推进丝绸之路沙漠之路申报世界遗产,并拟将其列入2010年申报计划。

“根据《中亚与中国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概念文件》中制定的时间表,中国和中亚国家应于2008年9、10月间向世界遗产中心提交丝绸之路申报初审文本,2009年2月1日提交正式文本,2009年8月接受国际专家考察评估。2010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审议第一批申报的遗产。”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说。

据此,国内形成了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工作的工作时间表,即2008年4月底前完成丝绸之路分省段保护管理规划编制工作,各省段申报文件汇总完成;5月至8月,准备丝绸之路中国段保护管理规划和申报文本;6月初,世界遗产中心与国家文物局在西安召开第四轮中国和中亚国家协商会,商定申遗合作国家,我国拟在会上汇报申报文本的准备工作情况;9月,中国段申报材料初步准备完毕;10月,提交世界遗产中心初审。按照国家文物局下发的时间表,相关省区也正在制定申遗时间表。

“甘肃省也正在制定申遗时间表,肯定要比国家的时间提前些。各个申遗地市也会制定时间表。”甘肃省文物局副局长廖北远告诉记者,目前,丝绸之路沿线大多数申报点已按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开展或完成了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省级文物部门在此基础上委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编制丝绸之路分段申遗规划。

2008年将是我国丝绸之路申遗极为关键的一年,单霁翔强调:“时间紧,任务重。各地应该按照国际和国内丝绸之路申遗计划安排,制定省区、地州市的申遗倒计时工作时间表,落实申遗具体事项。”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冶炼术等传到了西方;西方的造桥术、棉花种植和加工、挂毯织造、天文历法、葡萄种植等技术则进入了东方。这条东西方交流之路的联合申遗,对中国,对世界,意义都十分重大。(资料照片)

中国48处遗产面临考验

作为一个世界遗产申报项目,丝绸之路所包括的遗产数量之多、涵盖的遗产面积之大、涉及的国家之众,都是前所未有的。单霁翔说:“若丝绸之路申遗成功,其所带来的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积极影响也将是不可估量的。”

对中国而言,丝绸之路更是一项具有非同寻常意义的申报项目。我国丝绸之路申遗涉及河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6省、自治区。去年9月,国家文物局根据专家评估意见,确立了包括陕西张骞墓,宁夏固原城,甘肃麦积山石窟、锁阳城遗址及墓群等48项遗产在内的国内申报遗产选点推荐名单,其中有些遗产项目包括了多个遗产点,48项遗产囊括了我国西部腹地大部分重要文化遗产。“集体申遗有利于遗产资源整合,减少申报工作量,实施综合保护。更重要的是,可以把40多个遗产点‘打包’申报,而且不占每年的申遗名额。”苏国庆说。

“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别关注、并积极推进的项目,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也因申报时间紧迫、涉及遗产较多而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在“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协调工作会议”上,单霁翔说。“时间表安排得很紧,要按时完成需要各方面下大决心和大力气。申遗还有很多基础准备工作要做。这次丝绸之路申遗里面有5个是西部省份,经费可能会有些紧张。”一直关注丝绸之路申遗工作进展的苏国庆说,“去年9月国家组织过一次验收,就淘汰了一些工作没做好的申遗选点。国家肯定还会再组织验收,这48处遗产选点中不够标准的肯定还要下去。”“国家文物局将对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国内遗产选点推荐名单实施动态管理。有些遗产价值很高,问题也很多,当时出于促进保护管理的目的将其列入名单。如果在申遗中遗产地存在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各项工作开展不利,为确保申遗整体进程,将考虑延缓这些遗产地申报。”单霁翔说。

这次申遗的只是丝绸之路的一部分,2010年中国和中亚国家丝绸之路沙漠段申遗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很可能会有进一步的计划。正如《中亚与中国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概念文件》所说的那样:“该文件旨在为最终确认和收录整个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遗产提供整体思路。”

“第一步计划提出,一旦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该文件,第一批申报的遗产点将是中亚和中国的遗址。第二步计划将考虑申报中亚以西至地中海之间以及印度次大陆及周边包括阿富汗、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的相关遗产地。”《中亚与中国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概念文件》序言上这样写道。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