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用什么标准衡量大师

2008-01-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梁秉? 我有话说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大地上突然冒出了成千上万位各种的“大师”,实在是让人眼花缭乱,真假难辨。仿佛,只要你从事某一个行业些许时日,哪怕只会唱几首根本留不下来的流行歌曲,就可以被冠以“大师”的盛名而自吹自擂,招摇过市。并且,给别人戴帽子的人情真意切,似乎言之有理;被别人戴帽子的人也心安理得

,甚至得意忘形。正如话剧表演艺术家于是之所说:“如果大师满大街走,那也是件可怕的事情!……我不是大师,只是个普通演员,局限性很大。《雷雨》中的周萍,《青春之歌》中的余永泽都失败了。”按笔者的理解,能够被称之为“大师”的人,至少应当是:以前无古人的审美内容和审美形式,在文艺史册上标新立异、开宗立派、自成一家、独具风格的领军人物。从这个意义上说,侯宝林确乎是相声大师、语言大师,让人心服口服,当之无愧。

侯宝林是20世纪中国相声界具有开创性的一代宗师,也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在旧时代里,艺人社会地位卑下,又为生活所迫,不得不以低级趣味和感官刺激,换取观众的支持以求得到温饱,所以旧相声段子中含有许多糟粕。侯宝林在当时的环境中却能够出污泥而不染,坚持不“荤”、不贫、不打、不骂,以趣味隽永的文明相声求生存得发展,实属难能可贵,令人敬重。1950年,他又主动参加了“北京相声改进小组”,努力创作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做出了创新性质的显著贡献。他靠着天生的悟性、不懈的学习和钻研,熟通了语法修辞,语言运用功力深厚,表演极富特色,被广大观众由衷地接受和热情地称道。

侯大师在60年漫长的艺术生涯中把欢乐送进了千家万户,也用毕生精力把相声这门中国传统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他除去创作和表演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相声名段如《婚姻与迷信》、《一贯道》、《妙手成春》、《夜行记》、《戏剧杂谈》、《戏剧与方言》、《改行》、《关公战秦琼》

等作品以外,还对相声和曲艺的源流、规律和艺术技巧进行了理论研究,先后与人合著了《曲艺概论》、《相声艺术论集》。他并且注重培养年轻一代,多年来一些活跃在相

声舞台上的名家大都是他的学生。更让我们难以忘怀的是,侯宝林大师因病于1993年2月4日逝世,临终之前的口述遗言是:“我侯宝林说了一辈子相声,研究了一辈子相声。我的最大的愿望是把最好的艺术献给观众。观众是我的恩人、衣食父母,是我的老师。我总觉着说几十年相声也报答不了养我爱我帮我的观众。现在我难以了却这个心愿了。我衷心希望我所酷爱的、视为生命的相声艺术发扬光大,希望有更多的侯宝林献给人民更多的欢乐。我一生都是把欢笑带给观众,如果有一天我不得不永别观众,我也会带着微笑而去。祝愿大家万事如意,生财有道。”这已经是14年前的事情,然而今天侯大师的音容笑貌依然在眼前。我们要说,侯大师没有走,他永远活在人民大众的心中。

在近日的一次纪念座谈会上,我又听到不少嘉宾回忆起侯大师生前的精彩故事,感人至深,令人难忘。其中,最突出的一个例子是:

漫画家方成曾经问过侯大师,他自己最满意的表演段子是哪一个?没有想到的答复竟然是:《改行》。显然,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即兴回答,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重要表态,可以从中看出侯大师的艺术标准和审美原则。

众所周知,《改行》是描写清朝末年一位皇上驾崩以后,国人不但要披麻戴孝,而且被禁止一切娱乐活动,于是迫使一些演艺界人士不得不停止本业,“改行”来维持生计,为此出现了用原来的唱法和声调叫卖于街头巷尾,闹出了许许多多笑话。比如唱京剧老旦的名角李多奎,硬是改行卖起青菜,在连声吆喝黄瓜时又连声叫苦不迭,致使无人来买开不了张。还有一个老百姓,天生的红酒糟鼻子,犯了大忌,于是赶快做了一个蓝色纸套扣在鼻子上,引起街人的哄笑。这真可谓入木三分、逼人三思的冷嘲热讽。想想看,侯大师之所以最满意这个段子,不仅仅由于其表面的喜剧、闹剧形式,更重要的是看中了它内在的深刻内涵――对于封建王朝的大力抨击和对于广大演艺人员的深切同情。

写到这里,我忽然又想起于是之先生评价《茶馆》的一句话:“它是通俗的,平民的,但又是非常深刻的。还有,它是很美的。”恕我直言,现在的娱乐节目中,似乎最为时髦的便是形式大于内容,甚至是根本没有内涵,有人概括说:“那只不过是搞笑加上作秀而已!”在表演相声节目当中,好像也是一切为了追求观众的笑声,忽视乃至无视内涵,只讲娱乐功能,即所谓“纯娱乐”,根本不讲寓教于乐。笔者并不是一般地反对“纯娱乐”,然而如果全部节目都来搞“纯娱乐”,或者在所有演出节目中以“纯娱乐”为主,那就不敢苟同了。道理很简单,因为艺术作为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理所当然地具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的,既统一又完整,而不能只取其一。我想,侯大师这个对自己演出节目认真的、重要的表态,显然是可以也应当引起我们深长思之的。

在我看来,我们对于侯大师最好的纪念,莫过于对他的艺术精神之继承和发展,这也正是古人韩愈所说的:“师其意,不师其辞”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