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为陶艺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2008-01-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赵达、吴春燕、张景华采访整理 我有话说

十七大报告强调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陶艺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创新是它的永恒主题。要在不同时期都能推出顺应时代的作品,才是石湾陶艺得以不断发展的精髓所在。在如今的良好环境下,石湾陶艺迎来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我再不用担忧石湾陶

艺的前途,唯一担心的还是石湾陶艺的创新。

2007年10月15日在佛山举行了纪念我从艺60周年陶艺展的开幕式,这天又恰逢党的十七大隆重召开,能在这样一个日子举办这个展览,回顾走过的陶艺历程,把作品拿出来跟广大市民一起分享,我觉得格外有意义。正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陶艺才被作为一门真正的艺术看待,陶艺工作者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石湾陶艺事业再次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在旧社会,民间艺人为了生存,他们的作品只求数量,质量十分粗糙。很幸运的是我赶上了好时光。1955年开始,在政府的扶持下石湾陶艺获得了创新的契机。1957年,我和师傅刘传一同出席了全国第一次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1958年,石湾美术陶瓷厂成立,使我得以进入了石湾陶艺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创作室内工作。整整六十年的从艺经历让我深深明白良好环境的重要性。改革开放后,陶艺创作进入了百花齐放的新时期,我的创作冲动也如泉涌一般。

我学陶艺时没有经过正规的专业教育,都是靠临摹民间艺人的创作技巧。这几十年里,我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创新的追求,使我得以突破了石湾传统人物题材的限制,创作出更丰富的历史人物形象。目前,从事石湾陶艺创作的年轻人大都受过正规的教育,希望这些年轻的陶艺家能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扎扎实实学好石湾陶艺的精髓,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广集百家之长,推动石湾陶艺创造辉煌。

佛山曾举行过各种陶艺文化节活动,希望推动石湾陶艺发展,但由于各方面限制,不少活动都只能停留在文化交流层面。加上陶艺高端定位等因素,“石湾公仔”虽然名气在外,但一直没有形成很好的产业优势。如何利用文化活动资源,开创新的文化产业,做大做强陶艺文化产业,一直是我们陶艺界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2005第七届亚洲艺术节上,我的作品《老子》被作为礼品送给亚洲各国文化部长。这是政府对本土文化的支持与宣传,对我们从事本土文化的工作者更是一个莫大的鼓励。同时,亚艺节期间,美陶厂还以我们几位陶艺大师代表作为原型,将微塑推向市场。这一做法打破以往大师作品仅是少部分人收藏的局限,受到了各界欢迎,进一步开拓文化产业领域,使石湾陶艺走向更广阔舞台。

在2007年6月,我荣获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石湾陶塑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称号,这充分说明我们党和政府对民间艺术与地方文化的重视。对我来说是光荣也是责任,今后更要为陶艺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而且这个荣誉不是给我个人的,在石湾还有很多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这是石湾陶艺家们的集体荣誉,是对整个行业的肯定。

党培养我成长,还为陶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我一直就想干好这个行业,干好这份工作,让陶艺产业走向世界。我庆幸自己赶上了一个好时代,所以至今每天都在坚持创作,争取为社会多做一些贡献吧。我相信随着我们国力的提高,中国的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