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每片绿叶都沐浴阳光

2008-01-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陈伟明 本报记者 毕玉才 我有话说

坐在温暖如春的教室里,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大营子中学初一(1)班于东伟同学特别高兴。作为一个偏远山区的学生,先前她要自己背着凳子上学,如今,学校里不仅桌椅板凳齐全,还拥有了城里学校才有的微机室、语音室和多媒体电教馆。

近几年来,辽宁省扎实推进均衡教育,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

“落差”已经得到了有效遏制,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辽宁省副省长鲁昕说,“十七大报告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我们要落实这一要求,首先要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断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通过教育改善民生、提升民生。”

从“被动请客”到“主动埋单”

农村小学生占小学生总数的75%,而教育经费仅占48%;

初中教育经费中,农村仅占29%。这是辽宁省一位人大代表调研后得到的数据。

教育的不公,突出表现在城乡的差距。以往,有关部门也提发展农村教育,但大多停留在“施舍”的层面,而辽宁省委省政府却把它提升到关注民生、实现社会公平的高度。

正是由于这种观念的升华,才有了全省义务教育由“被动请客”到“主动埋单”的转变。

2003年,辽宁就开始在全省农村贫困家庭学生中实施“两免一补”,比国家政策提前了4年;从2006年春季入学起,全省农村260万名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财政为此补助资金3.85亿元。

统计显示,从2002年开始,辽宁省先后安排三级财政资金66亿元,建设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389所,完成323万平方米D级危房改造,改扩建农村高中111所。

同时争取国家资金3970万元,省市配套1.5亿元,完成了10337所农村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学校的建设,覆盖率达到了100%,75%以上的教师能够利用远程教育设备开展教学活动。

办学条件的改善,农村孩子成为最大受益者。沈阳市东陵区深井子镇中心小学两年前还是一片低矮的平房,院内高低不平,一下雨地面积水半米多,家长、老师不得不背着孩子进教室。

现在,5000多平方米的教学大楼已拔地而起,教室也实现了三新一亮:学生课桌椅新、黑板新、讲桌新,室内宽敞明亮。

家门口读书照样上名校

城乡教育存在“鸿沟”,城区内的教育资源也“旱涝不均”。

沈阳市99中学位于沈阳市区内,但教学条件与其他学校不可同日而语。“操场上杂草丛生、灰尘满天,教室里桌椅破旧不堪。好多分到这个学校的学生宁可多花9000元钱,也纷纷到别的学区择校。”曾经在99中学就读过的罗美思同学对记者说。

政府是控制公共资源分配的主体,确保受教育群体和个体的权利平等,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2003年,辽宁提出了“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积极推进”的工作原则,至今已累计改造城区薄弱学校362所。

沈阳市首批22所改革校均已摘掉了薄弱校的帽子,学校里先进的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理化生物室、体育馆、塑胶操场等一应俱全。

“公办民助”、“民办公助”学校是择校风的“发源地”,也是教育乱收费的高发区,辽宁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一年之内,将全省61所“公办民助”、“民办公助”学校中的58所恢复为公办性质,3所彻底转为民营,割断了升学和收费的利益“脐带”。

为有效遏制择校暗流,辽宁实行重点高中招生指标定向分配到初中的改革措施,将优质高中的公费名额按比例分配到各初中,从而确保薄弱学校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重点中学。

为统筹配置辖区教育资源,辽宁在城区打破一校一学区的原有模式,将若干所优质学校和一般学校搭配起来划分成大学区。在大学区内,通过骨干教师从强校到薄弱学校任教,不断满足薄弱学校和农村边远地区中小学对优质资源的需求。

沈阳市规定凡是沈阳城区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教师,男50周岁、女45周岁以下,在同一学校工作满6年以上的,都要分批进行交流。大连市在2004年、2005年两年间,市内四区交流教师3000多人。

前面提到的罗美思同学进入沈阳99中学不久,全省改造薄弱校的大幕即已拉开。3年时间内,罗美思不仅亲眼目睹了学校日新月异的变化,也在学校的变化中一天天地成长。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省重点高中――沈阳二中。罗美思的妈妈兴奋地对记者说:“在沈阳,上哪个学校都一样了。在家门口的普通初中读书,照样能考上名校。”

不仅“扶上马“而且“送全程”

去年夏天,一个喜讯传遍了绥中县王家店乡――农家子弟张伟被保送到北京大学!乡亲们不住地感叹:要不是政府办“宏志班”,贫困的张家别说供孩子上大学,就是高中也上不起呀!

从2004年开始,辽宁在全省120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和重点高中开设“宏志班”,四年免费招收了2.1万名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农村初中毕业生。2007年首批参加高考的5134名宏志生,90%以上考上了二本以上高校。对每个圆了大学梦的宏志生,政府给予了5000元以上的入学补助。

不仅是“宏志班”,目前辽宁已建立了从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程助学体系。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两免一补”;普通高中阶段,开办“宏志班”;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辽宁从2005年起建立了中等职业学校奖学金、助学金和学费减免制度;在高等教育阶段,2003年以来全省累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59万人次,发放国家(政府)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资金、减免学费等共计12.3亿元;近日,辽宁又出台文件规定将在普通高中建立励志奖学金和助学金制度。

除此而外,从2005年开始,辽宁对全省3000余名零就业家庭子女提供了2年至3年的免费学历和技能培训。按“一费制”标准招收14.4万名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中小学就读。

国家统计局辽宁调查总队日前对全省千余名农民工进行了一次专项调查。辽宁农民工子女入学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采访临结束,辽宁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常务副厅长李树森欣慰地告诉记者:“辽宁教育已走在了全国的前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