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难忘的黄金岁月

2008-01-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朱相远 我有话说

这里的确是读书的好去处,虞山脚下,小城谧静,山青水秀,环境幽雅,人文荟萃。没有大城市的喧嚣,却有丰厚的文化土壤。

提起常熟,人们常想起阳澄湖畔的沙家浜、大闸蟹,想起全国百强县的前几名,可有多少人还知道,那座久远而精深的常熟中学呢?

2007年两

会期间,苏通大桥指挥部来人,邀我前往,为苏通大桥写篇《序》。他们因我写过《中华世纪坛序》等慕名而来。我不仅因该桥创下四项世界纪录而起敬,还因桥南端正是我母校常熟中学所在地。故欣然前往命笔,《序》已在《人民日报》等许多媒体上发表,并将留存于桥南端的大桥纪念馆中。其中有一句:“桥贯长虹,江笼乡愁。”这悱恻缠绵的乡愁中,就包含着我对母校的无限感恩与思念。

我于1953年夏考入江苏省立常熟中学,读完3年高中后,考入北京大学生物系,成了全国首届6年制大学生,在北大又延读3年研究生。在我一生长达21年的学校生涯中,唯常熟中学的3年高中生活,是我最为难忘的黄金岁月。晚来回首往事,几度暴风骤雨,几多艰辛坎坷,但熟中3年,却如恬静的田园诗、梦幻的小夜曲,慰藉着我多舛的一生。

当年我家居苏州,何以到常熟去读高中,就因熟中前身是闻名遐迩的国立二中。抗战爆发后,江苏、上海的一些著名中学,不甘当亡国奴,纷纷举校西迁到重庆。于1938年在美丽的嘉陵江畔,联合组建成国立第二中学。聚集着一批优秀的教师,为8年抗战,培养了大批人才。

抗战胜利后,二中东返,派梁其坚老师等,到江南一带物色新校址,最后选定常熟。这里的确是读书的好去处,虞山脚下,小城谧静,山青水秀,环境幽雅,人文荟萃。没有大城市的喧嚣,却有丰厚的文化土壤。当地民风纯朴、尊师敬教。清末名人翁同?,就告老还乡于此。当时,有个上联“无锡锡山山无锡”,久无下联,翁老先生就以“常熟熟田田常熟”相对。

我考入熟中,被分在高一(五)班。3年中的班主任,就是选址的梁其坚老师。他不仅数学教得好,还为人师表、爱生如子。其坚定、正直的人品,成为我终身的楷模。同班近50名同学,多为住校。当初校舍是返迁后新建的,一排排白墙灰瓦红柱的平房,错落有致地分布于虞山脚下,北邻虞山公园,南连常熟体育场。当时常熟城中,人口稀疏。这公园与体育场,几乎为我们上千师生所专用。那华盖般梧桐树下,金桂飘香,书声琅琅,终身难忘。

1953年到1956年,这3年正值新中国成立后,最为安定向上的年代。我开始进校时只有两名共产党员,一是校长,一是副教务主任,其余基本为原国立二中的老师。整个学校办得井井有条,既无政治运动的干扰,也不讲阶级成分的划分,真正是“有教无类”。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能享受到助学金。我3年中一直拿甲等助学金。为了省钱,有5个学期,我未买过一本教科书。其实没有书,反而学得更用心。学生在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大家都抱着努力学习、向科学进军、建设祖国的崇高理想,校风十分清正纯洁。由于我来自苏州,大家皆叫我“小苏”,同学间十分友爱。

熟中师资水平尤高,教学质量堪称一流。由于不为升大学高考担忧,就不为应试而分文理班,对各门功课都拥有兴趣。梁其坚老师一面教代数课,一面领我们动手做经纬仪等,课余领大家搞野外测绘,当时还上工业制图课。地理老师刘天民,原是大学教授,每次上课都抱着自己绘制的各种地图,是那样精致标准。他在课堂上,诱导学生学会如何思考,如何运用概念来解释现实生活。这种活跃的思维方式,供我终身受用。

当时主张学生自治,各种课外活动组织,名目繁多,内容丰富。自己办墙报、广播、运动会、话剧比赛、歌咏活动、读书讲座等等。有年“一二・九”纪念日时,我还演过《放下你的鞭子》中的卖艺老汉。我们还到兴福寺山林中去野营,进行夜间“偷营”活动。梁、刘二老师,还是围棋高手,经常在课余,看到他俩黑白对弈,难分难舍。我们的语文老师,也多是北大中文系毕业生,古典文学、近代作品,讲起来皆津津乐道。由于参加学生自治会等社会活动,还锻炼了工作能力。记得在毕业典礼上,我代表全体高中毕业生上台致词,感谢母校及师长的教育之恩,至今仍历历在目。

有人常问我,既是学理科的,所获政府津贴,也是生物工程类专家,为何能肩负中华世纪坛的总体创意设计;为何在大学三年级时所写文章,就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当作范文历时40多年;为何能写出《世纪坛序》、《长城序》、《苏通大桥序》、《阅江楼序》等押韵的长短句。这皆归于熟中三年的基本功训练,培养了阅读与写作能力,更造就了创造性思维的悟性。

母校将迎来70华诞,70年来母校为国家培养了数万优秀人才。经过移址重建,如今校舍已群楼叠起,洋洋大观。但我仍怀念半个世纪前的那段黄金岁月。那种自由的人文精神,亲密的师生情怀,宽容的思考氛围,全面的育人模式,依然应是现代化熟中精神传承的脊梁。

(作者系国内知名的社会活动家,1997年至2007年任民建中央副主席,1998年至今为九届、十届全国人大常委、北京市政协九届、十届副主席。1956年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生物系,1962年毕业后考入北大研究生院哲学系。1965年到国家粮食部的科学研究院工作。1977年至1994年任北京营养源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研究员,获国务院专家津贴,1994年任北京市科委副主任。他除发表学术专著、论文及获各类奖项外,还在海内外媒体上发表过数百篇文章,有较大社会影响。常熟中学1956届毕业生)

网络支持:光明网新浪・新浪教育
互动热线:010―6707852867078146
电子邮箱:mxlz1008@yahoo.com.cn
网络博客:blog.sina.com.cn/mxlz1008
通讯地址:北京市珠市口东大街5号100062光明日报教育部、新闻报道策划部

江苏省常熟中学

原名国立第二中学,在抗日战争时期的1938年,创办于重庆合川。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6年移址常熟,更名为江苏省立常熟中学。1953年定名为江苏省常熟中学。1990年通过江苏省教委验收,确认为首批合格重点高中,1998年学校整体迁入新址,2000年被省教委确认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学校顺应世界教育改革的走向,建设符合自身特点和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环境课程蕴涵了丰富的人文教育内涵;学科课程体现了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活动课程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学校形成了“明理实学”的校风,“自学、自治、自强”的学风、“严谨、创新、奉献”的教风。近70年的办学历史,积淀了丰厚的人文基础,形成了优良的教育传统。已经毕业的4万多名学生,分布于海内外,许多已成为各界才俊,17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校园广场

母校回望

邢福义《黄流中学怀想》(二○○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四版)
杜祥琬《回忆开封高中》(二○○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四版)
乐黛云《我的高一生活》(二○○八年一月八日四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