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珠海香洲:和谐文化润万家

2008-01-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杨连成 通讯员朱香轩 我有话说

2008年1月13日,一个平凡的周末。坐落在香洲区梅华路上的青少年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市图书馆、特区报社和新落成的古元美术馆都成了香洲市民心中的文化圣地。成群结队的市民们扶老携幼,兴致勃勃,脚步匆匆。

有的赶来聆听当代文学大师王蒙《文学的启迪》文化讲座;有的走进这里大大小小的教室、活动室,参加各种业余技能培训;有的则挤进舞蹈训练大厅,观赏来自俄罗斯国家芭蕾舞团的大牌明星们如何对迷恋舞蹈的香洲孩子们进行面对面、手把手地示范表演和技艺交流……

“如今的香洲,一年四季都是文化的春天。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正在成为广大市民最重要的生活方式,人们每天创造生活、享受生活都离不开文化的哺育和滋润。”香洲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玲萍告诉记者,香洲辖区内300多家常年活跃在社区的业余文艺团体、每天流动在107个社区街巷里的“漂流书屋”、遍布全区的文化馆(站)、文化广场上那些日日欢舞、夜夜笙歌的生动场面,以及一批批国内外知名的艺术大师频繁光临香洲文化艺术舞台的身影,把一个正在崛起的文化强区和广东省“文化先进区”的崭新形象屹立在百万香洲市民的眼前。

整合资源、多方联动:建设香洲文化强区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高速发展,日益富裕起来的香洲市民早已告别了昔日落后荒凉的小渔村、小作坊和小生意,开始享受着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国际化所带来的物质文明与眼花缭乱的现代生活。然而,当扑面而来的都市生活新鲜感过去之后,他们忽然发现自己在努力挣钱和变着样儿花钱的商业化生活中丢失了什么,本来应该丰富多彩、有滋有味的生命体验中缺少了什么,尤其是在逢年过节和民风民俗鼎盛之日,大街小巷香火弥漫,千家万户麻将声声,左邻右舍鸡犬不宁以及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的时候,近百万新老香洲市民对和谐文化的向往和回归民族传统文化的呼唤,强烈地感染着新一届香洲区委、区政府领导班子。

区委书记、区人大主任尤镇城、区长张宜生在听取了香洲区宣传文化部门的汇报时斩钉截铁地表明:香洲一定要把文化事业放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一定要像抓经济建设和城市管理那样,下大力气抓好香洲的文化建设!一定要改变香洲区文化事业发展总体质量不高,文化产业规模偏小,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利用,文化发展现状既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又与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不相适应的状况。区委、区政府领导清醒地认识到,在广东全省各地经济竞争群雄并起的背后,正在出现文化竞争的百舸争流,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努力建设文化强区,必须成为香洲区委、区政府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一项政治任务。

2005年9月9日,借助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珠海市建设“文化盛市”的东风,香洲区委、区政府及时出台了2005年8号文件《关于建设文化强区的决定》和《香洲区建设文化强区实施方案》,同时出台的还有香洲区建设文化强区的五年规划,第一次提出了以打造历史文化和休闲文化两大品牌为主的发展战略,实施文明城区、文化基础设施、文化产业和文化人才等多项文化工程。规划结合香洲区作为珠海市主城区的实际,将市、区两级联动、资源共享,整合辖区各种社会团体、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文化资源和文体设施,作为香洲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在加大文化设施硬件投入的同时,争取到了辖区内市级机关和部门从规划、用地、报建、资金、人才和场地等方面对香洲文化建设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2007年8月2日香洲区正式启动了创建广东省“文化先进区”工作,主要从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阅读网络,大力发展社区文化,实施文化精品工程,繁荣规范文化市场,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以及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等八个方面落实创建。

香洲区文化建设由此出现了快速发展和繁荣兴旺的局面。短短两年多来,香洲按照国家一级馆标准建起了区文化馆,辖区10个镇街文化站全部建成,其中达标省特级和省一级文化站8家。规划建设大、中型文化广场27个、占地面积87000多平方米,其中香洲文化广场被评为广东省“十佳文化广场”,香洲广场、湾仔回归广场等都成为最受群众喜爱的文化活动场所。全区文艺队伍不断壮大,涌现出了66个各类文艺团体,文艺骨干近千人,大部分社区都建起了文化室、图书室,大部分住宅小区、企事业单位建有文化长廊、读报栏等设施,极大地优化了广大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环境和条件。

传承文脉、保护遗产:香山文化推陈出新

“文化遗产保护和创建历史文化名镇是近年来香洲文化建设中两大亮点。”香洲区文化局局长彭?深有体会地说,在香洲这样外来移民占大多数的城市里,土生土长的香洲人在搬离世世代代居住的古街古巷古屋、住上宽敞明亮的现代化高楼的时候,他们的内心里还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寻“根”情结,那是一种过去从未有过的对凝聚着老香洲人800年来生存文化的深深怀念。而对改革开放后从许多内地省份来到香洲寻梦和创业的几十万移民来说,他们在过上事业有成、合家幸福的城市生活后,也在怀念自己的故乡,内心里的失落和空虚亟待播入适合他们精神需求的文化的种子,让丰富、多元的文化去赢得他们对新家园的认同,激发他们生命的价值和活力。

百姓贫乏、饥渴的精神家园,就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广阔天地。通过短短一年多来对容闳、陈芳、唐廷枢、苏兆征、古元、鲍俊、唐涤生等香洲历史文化名人及其珍贵文物资源的调查、抢救和宣传推广,陈芳家宅申报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正在申报沙田民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仅增强了香洲市民的历史文化自豪感,而且改变了长期以来外界对香洲“有绿化没文化”的误解和偏见。其中,沙田民歌是在香洲?家人的“?家歌”、“渔歌”的基础上,从东晋传唱至今,作为珠江三角洲一带先民们世代流传的口头文学,它反映了珠江入海口“沙田”地区(即河口冲积平原)的?家民间生活,不愧为珠三角区域的艺术瑰宝和香洲最有代表性的城市记忆。遗憾的是,沙田民歌艺术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度失传,尤其是在流行歌曲、卡拉OK的冲击下,沙田民歌几乎没有人再提起。在香洲区文化局和珠海出版社的重视和支持下,第一本由香洲民歌手吴金喜编著的1100多首沙田民歌集,在香洲文化建设拉开序幕的当年正式出版发行,经过陈社金、吴妹仔等新一代“沙田民歌王”不遗余力地传唱,沙田民歌作为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艺术品种和?家人生活的历史记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保护。沙田民歌的传人吴金喜还办起了以教唱民歌为主要形式的扫盲夜校,久违了的沙田民歌又开始在南粤大地上唱响。如今响彻南粤的香洲南屏镇沙田民歌已成为珠海、中山、新会等?家文化“圣地”的代表,2007年7月7日《光明日报》头版刊登《“沙田民歌”传人吴金喜、陈社金》的报道,第一次使沙田民歌从香洲走向了全国。

“如今的沙田民歌不仅成为香洲广场文化的重点保留节目,而且唱进了中小学校的课堂,加上了伴奏、伴舞和声光电等科技手段,登上了艺术的大雅之堂,并通过卫星电视走向了世界!”沙田民歌手陈社金自豪地告诉记者,多少年来,他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几乎所有时间都用在沙田民歌的推广、改编、创作和演唱上,他不论是在商场里唱《夫妻购物喜洋洋》,还是给新婚夫妻唱《只生一个好》,不管是民歌擂台赛上演唱沙田歌经典《金斗湾》、《对花》,还是学校音乐课上教唱新编咸水歌,陈社金都有使不完的劲。陈社金说政府会支持他在有生之年出一本带曲谱的沙田歌集,出版一系列沙田民歌唱碟。

“一镇(街)一品牌”:打造特色社区文化

在香洲创建文化强区的八大工程中,以“一镇(街)一品牌”为特色的社区文化,最受香洲百姓的追捧和青睐。

2008年元旦新年之际,记者走进香洲镇街及其社区文化广场,一股股群众文化此起彼伏的暖暖春意扑面而来。

在梅华街道办二楼的艺术活动室里,梅华艺术团团长陈淑芬正在指导一群离退休老人们有条不紊地排练她们自编自演的舞蹈《海边看潮》,伴随着悠扬的音乐旋律,老人们的一招一式都显得那么专业和华美。利用舞蹈排练间隙,记者和满脸汗水的王老伯夫妇交谈起来,他们去年从东北退休后来香洲旅游,没想到竟被这里繁荣的社区文化所吸引,夫妇俩当即决定在文化广场附近买上一套商品房,从此双双在香洲定居下来。就是在这里,他们自掏腰包,购置服装、道具和化妆品,伴随着民歌、京剧、交谊舞和唱念做打基本功,欢度退休生活中的每一天。

“开心的腰鼓,敲出了生活的喜庆……”阵阵寒风中的香洲柠溪文化广场上红绸飞舞,腰鼓咚咚,人群中不时爆发出喝彩声。为备战珠海市“迎新春、闹元宵”第二届民间艺术大巡游,年逾六旬的香洲腰鼓队队长、翠香街道办红叶艺术团团长冯玉英此刻正站在她的腰鼓方阵前,指挥队员们进行着装彩排。

“腰鼓讲究的是鼓点翻新,花样出奇,队形多变,只要大伙把鼓点踩准了,精神饱满,动作到位,姿势优美,就一定能将我们的喜庆腰鼓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冯玉英的排练动员感染了文化广场上的人们。香洲区文化中心主任黄琳琳向记者介绍说,翠香的腰鼓梅华的舞,拱北的爱乐吉大的歌喉,那都是我们社区文化的响亮品牌。别小看了这支活跃在社区里的业余腰鼓队,在香洲可是家喻户晓,在省市两级艺术节中也是屡屡得冠,从1997年香港回归到1999年澳门回归,香洲腰鼓队都应邀参加了盛大的回归庆典。开放多元、奖励原创:实施文化精品战略

毗邻港澳和位于珠海经济特区主城区的地理特点,决定了香洲区开放多元的社会形态,而开放多元的社会必有开放多元的文化。然而,开放多元的文化形态不等于就是放任自流、鱼龙混杂的大杂烩文化。香洲区委、区政府在顺应群众对多元文化的需求,大力扶持和普及开放多元文化的同时,为繁荣社会主义主旋律文化和具有香洲原创性的高雅文化,适时推出了文化精品战略实施计划。2006年底,《香洲区关于扶持文艺精品创作和优秀文艺作品的奖励办法》正式实施,奖励办法表明,今后凡获得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文艺奖项者,分别可获得2万元、1万元和1000元奖励。2007年3月22日,香洲区首批文化精品奖颁奖,香洲区优秀文艺工作者获得7万多元奖励,一批文艺工作者喜获5万多元的精品创作扶持资金。近三年中,香洲区共有200件文艺作品获国家和省、市级大奖,其中16件获国家级大奖。

位于“一国两制”交汇处的香洲区拱北街道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每年8000多万世界各地的游客从这里出入国门。而出自拱北街道的爱乐合唱团在成立五年来,以不同凡响的文艺精品从这里走向了欧美等西方国家顶级的音乐殿堂,并多次夺得全国性的“合唱金奖”。2006年10月,拱北爱乐合唱团举办成立4周年合唱音乐会之际,国内著名音乐家、艺术家、歌唱家和音乐评论家汇聚一堂,共同领略爱乐合唱团的非凡风采。2007年在广东省第八届“百歌颂中华”歌咏活动中,拱北爱乐合唱团又以绝对优势获大赛第一名。2006年,拱北街道华平社区自编自演的节目快板《情满社区》在全国首届群英杯“爱我中华”文艺大赛中荣获语言类惟一的特别表演奖和特别创作奖。

“这是一片生长文化的沃土,这是一片艺术人才辈出的星空!”2007年8月2日,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杜佐祥在香洲区创建广东省文化先进区动员大会上盛赞香洲文化建设的四大优势:历史文化人文资源丰厚,拥有区位优势;基层文化建设完善,拥有阵地优势;社区文化活动丰富,拥有活动优势;文艺人才众多,拥有人才优势!珠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黄晓东更是寄厚望于香洲区:通过创建广东省文化强区,将香洲进一步发展成为珠海探索科学发展之路的新区域、成为珠海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成为珠海城市功能完善的新支撑、成为珠海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形象的新体现、成为珠海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典型、成为珠海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的新窗口。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