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需要热情 更需要理性

2008-01-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罗京生 我有话说
最近在“中国新闻周刊”上看到一篇题为“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难题”的报道,内容是报名做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的人数已有70多万人,但直到去年底,只有8万多人完成了最初级的通用培训,而接受专业培训的人数则更少,大约3万人。报道说,在国外,志愿者几乎是一种无处不在的社会群体,担任志愿服务人员的多为医院、慈善机构的
人员和家庭妇女、退休人员等,至今已经形成了一种比较系统的志愿文化。相比之下,我国的志愿者概念起步较晚,人数也以年轻的在校生居多,这部分人虽然具有较高的学识和较强的外语交流能力,但在待人接物、热情服务方面尚缺少经验。部分人的报名动机也值得斟酌,如央视曾对部分受训者做过一次问卷调查,一些人在“参加志愿者的目的”一栏中选择了“能够见到明星大腕”、“能够跟明星合影”、“能够看比赛”等。报道引用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娜的话说:“这么大的志愿者群体,怎么组织、怎么提高志愿者素质,告诉他们什么是志愿服务,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现在距离北京奥运会开幕已经不到200天,有关奥运各项筹备工作的报道也在日益升温,但是像“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难题”这样富于理性的思考,有助于改进我们工作的报道尚不多见。我国是第一次举办奥运会,许多计划不可能从一开始就完美无缺,许多工作也不可能从一开始就尽善尽美。比如北京申奥成功后,曾提出所有比赛场馆在2006年底完工的目标,如果这一计划得以实现,将创下奥运历史上场馆完工最早的纪录。但是国际奥委会并没有认可这一计划。罗格就说:“比赛场馆提前一年半完工,固然可以确保充裕的时间来举办测试赛,但奥运会开幕前需要的维护保养费用也会增多,这将大大增加主办城市的经济负担。”与此同时,一些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学院的院士也写信提出建议。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北京奥组委重新审定奥运场馆的建设计划,并决定奥运场馆建设整体推迟一年完工。这是理性的回归,也是北京奥运筹备工作的一个亮点。

奥运会在中国北京举行,是奥运历史上的一件盛事,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盛事,世界对北京奥运会的期望值很高,国人对北京奥运会的期望值更高。为了不辜负国人和世界的期望,我们不仅需要热情和奉献,更需要有理性的思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