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到北京看敦煌艺术大展

2008-01-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韩小蕙 我有话说

中国美术馆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参观敦煌艺术展的人们。

1月19日至23日,正值北京的大寒节气前后,寒冷丝毫没挡住人们赶往中国美术馆的热情。坐落在东黄城根脚下的中国美术馆

变成了敦实雄浑的莫高窟:巍峨宏伟的牌楼高悬,辉煌庄严的石窟洞开,将黄色的大漠风情伸展在眼前。

由中国美术馆和敦煌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盛世和光――敦煌艺术大展》从1月19日起与观众见面,至3月21日结束。展出面积4000多平方米,使用一层全部9个展厅,是敦煌艺术第一次走进中国美术馆,也是一次最全面的、最具学术脉络的敦煌艺术展。同时开幕和展出的还有《古韵新风――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创作展》、《面壁生华――艺术名家与敦煌》两个别开生面的展览。

2008年北京奥运的重要文化项目

敦煌艺术大展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来到北京?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介绍说,2008年是中国的奥运之年,也是中国向世界展示自己辉煌成就和灿烂文化的一年。作为国家艺术的最高殿堂,我们计划开年就要搞一个非凡大展,首先就想到了敦煌。经过与敦煌研究院联系,对方非常愿意和支持,于是很快就确定下来。

当时离敲响2008年的钟声只有几个月时间了,而以往要办成这样的大型展览,要经过一年以上的准备。双方说干就干,敦煌方面马上就对各种展品加以修补,美术馆这边则积极准备迎接。很快,本次展览中最大的一件展品――按照4:5比例复制的著名的158窟巨型涅?卧佛启运了,其它展品也源源不断发往北京。合作双方心头充满喜悦,都感到这次大展既是2008年北京奥运的重要文化项目,也是中国美术馆和敦煌研究院为2008年新春所作的特别奉献。

为了更好地打造这一规模宏大的敦煌艺术大展,中国美术馆首次以巨大的投入对建筑外观进行大规模的艺术化设计包装,将中国美术馆的实体外立面和敦煌莫高窟外景的喷绘外立面做了一次极具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设计师大胆构思,使实体与幻象巧妙结合起来,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境随景生,景变情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带给观众一次从外到内感受灿烂辉煌的敦煌艺术、深刻领悟民族文化内涵的宝贵体验。

走进展厅,人们惊喜地发现,10个同比例的精美复原洞窟,运用了敦煌特有的棕灰色以及象征喜庆吉祥的红色,并且提取敦煌的沙子、石材等作为装饰元素;在美术馆方厅,整体铺设了莫高窟的八瓣莲花砖;加之在美术馆前庭院搭建的等尺寸的敦煌莫高窟牌楼,即从时间与空间的角度,全方位展现出敦煌的华美、神秘与博大精深。此外,大展着力融学术性与观赏性于一体,使穿梭其间的人们既有探寻宝藏的意味,更能直接体会到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获得一种恍若隔世、神秘吉祥的视觉震撼。

从某种意义上说,《盛世和光――敦煌艺术大展》的举办,是中国美术馆与敦煌一次暌违已久的约会,也是国家美术馆向伟大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次历史性的精神追溯。

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

敦煌,地处北纬40度,东经92度,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地标,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从公元4世纪开始,随着佛教东传与兴盛,敦煌连续开窟造像,千年不断,形成了中国佛教艺术的辉煌宝藏。

敦煌石窟是敦煌地区石窟总称,包括敦煌市的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县的榆林窟、东千佛洞,肃北县的五个庙石窟,现共有812个洞窟,历代壁画5万多平方米。最著名的是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整体保存了1000多年间的雕塑与壁画作品,是在传统汉晋文化的基础之上,融合吸收外来文化而产生的具有中国本土民族文化精神的艺术瑰宝。敦煌藏经洞的发现,使大量8―10世纪的绘画作品得以面世,一般统称为“敦煌遗画”或“敦煌绢画”;而敦煌藏经洞所出的5万余件写卷,年代上自东晋,下迄北宋初年,数量巨大,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书法史的洋洋景观。

20世纪初期,被誉为“中古时代百科全书”的敦煌藏经洞的重新发现和国际“敦煌学”的滥觞,使敦煌艺术传播到全世界,也使敦煌成为中国艺术家心目中的圣地。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和艺术家奔赴敦煌,面对千年艺术经典展开临摹、写生、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敦煌的重新发现,慰藉了一代又一代中国艺术家的心灵,使之成为中国美术发展的源头活水。而今,敦煌的整体保护与管理的日益规范,使作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敦煌莫高窟,更加彰显出21世纪的烨烨光华。

本次艺术大展看什么

本次大展的展品绝大部分来自敦煌研究院提供的魏晋南北朝到元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看点一:复制洞窟10个。据了解,敦煌复制洞窟曾经个别的在北京、上海、广东及日本展出过,但是在敦煌以外的地方,像此次10个复制洞窟集中展出,却是前所未有的规模。虽然远在北京,观众却可以近距离地一睹难得一见的壁画,真切地感受到敦煌的历史和气势。

看点二:敦煌石窟彩塑真品9尊。这些可移动文物多发现于“千像塔”中。敦煌莫高窟造像以泥塑彩绘为主,少见石雕、木雕。另有1尊六臂观音像,因其木雕材质,实属罕见的珍品。

看点三:敦煌彩塑复制品11尊。包括1尊盛唐时期藏于千像塔中的供养菩萨像临品。

看点四:敦煌石窟壁画临摹品120幅。大部分作品是第一次离开敦煌研究院临品库房。从题材内容看,有佛经故事、佛像、飞天、伎乐天、供养人、藻井。其中不乏鸿篇巨制,如《帝王图》、《张骞出使西域》、《都督夫人礼佛图》、《张议潮出行图》、《宋国夫人出行图》、《千手千眼观音》等,都是长达数米的完整的壁画临品。

看点五: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献真迹10件。其中8件属于国家一级文物。而最珍贵的是一份北宋年间手书的“酒帐单”,纵33.5厘米,横118厘米,头、尾皆残,仅存49行。纸张接缝处,钤有“归义军节度使新铸印”长方朱文印。研究者认为酒帐立于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因此该件反映了敦煌当时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多方面的情况,具有重要价值。许多作品不仅是历史实物,也是中国古代书法的重要遗存。

看点六:敦煌花砖10件。其中有著名的八瓣莲花砖,砖面中心突出一圆点,环以八瓣莲花,四周饰以云头纹,四角花蕾。整个花砖的浮雕面齐平光洁,流畅清新,系敦煌莫高窟西夏洞窟出土。在本次艺术大展中,将八瓣莲花砖的纹样运用到展厅的地面设计上,是为了唤起观众对敦煌的遥想。

另外两个展览一定要看

敦煌能有今天,敦煌学能取得今天的成果,与数十年呕心沥血于西北大漠的艺术家、研究家们密不可分。我们今天能幸运地在北京看到这个惊艳绝美的敦煌艺术大展,要衷心感谢他们多年来默默无闻的奉献。所以,这回敦煌来京展出的另外两个展览,也是一定要看的;看了,才能更切实地体味到“敦煌”这两个字所包含的内容有多么深广。

《古韵新风――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创作展》汇集了1944年敦煌研究院成立以来,几代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工作人员包括常书鸿、段文杰、董希文、潘?兹、李振甫、侯黎明、娄婕等人的创作,共计75幅。

自敦煌研究院成立以来,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经历了几代人辛勤耕耘。作为敦煌美术家,这个群体拥有艺术创作的志向与理想,他们从研究、继承、发扬敦煌艺术的实际出发,以临摹为基础、临摹与研究相结合、临摹与创新相结合,从临摹走向创作。改革开放以来,敦煌研究院进入了全面建设的新时期,敦煌艺术群体也迎来新的发展。以侯黎明为代表的一批艺术家奔赴敦煌,接续起敦煌艺术的传统,业务方向由临摹为主拓展为“临摹、研究、创新”的有机结合,这个艺术群体的工作目标更加明确,在临摹之中吸收、在临摹之外创作的取向也更加清晰。

《面壁生华――艺术名家与敦煌》展览囊括了几代知名艺术家包括吴作人、关山月、叶浅予、张仃、朱乃正、靳尚谊、常沙娜、林岗、詹建俊、全山石、杨之光、鸥洋、方增先、袁运甫、袁运生等以敦煌为主题的艺术作品70余件。在某种意义上说,敦煌是留给中国美术家们的一份丰厚遗产,艺术造型上的敦煌之风,影响到几代艺术家的整体艺术创作面貌。

此次展出的有现场临摹的巨幅壁画,有敦煌外景写生,有艺术家运用敦煌绘画语言和符号进行的再创作。它们第一次在“盛世和光――敦煌艺术大展”这样一种语境下展出,生动地传达出博大精深的敦煌艺术对现当代艺术家的影响以及艺术家们对敦煌艺术的独特心得,彰显出敦煌石窟艺术与中国现代美术史的紧密关联。

展厅一角(本文照片均由本报记者吴力田摄 )

[值班总编推荐] 维护教育公平需要久久为功

[值班总编推荐] 习近平会见德国总理朔尔茨

[值班总编推荐] 【院士谈科技自立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