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独立报》本月22日披露,瑞典近期将向承担“北部溪流”天然气管道建设的俄罗斯、德国能源合资公司“北溪管道”正式提交回复函,要求将拟议中穿越波罗的海的天然气管道远离该国的哥得兰岛,从而否决了“北溪”在瑞典专属经济区内铺设其海底管道系统的申请。此间舆论认为,瑞典对“北部溪流”管道走向提出异议,将进一
“北溪”天然气管道项目东起俄罗斯列宁格勒州维堡港,穿过波罗的海海底到达德国东北部港口城市格赖夫斯瓦尔德,途经俄罗斯、芬兰、瑞典、丹麦和德国水域。按计划,该工程的海底部分将于2009年夏季开工,管道预计在2010年10月开始输气,首批天然气预计在2011年春天开始输送。届时,年输气量达275亿立方米,并计划到2012年增至550亿立方米。在“北溪管道”公司中,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控股51%,德国E.ON公司和巴斯夫公司平分剩余股权。为体现该管道的重要性,俄总统普京亲自出面邀请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担任公司总裁。
加强俄欧间能源联系、扩大对欧洲国家天然气出口规模,是俄罗斯能源战略的一个优先考虑。然而,由于管道过境第三国而使俄长期以来受制于人,特别是乌克兰、波兰以及前苏联的波罗的海国家同俄龃龉不断。在此背景下,俄罗斯加紧与德国磋商并开始修建不过境第三国,直达进口国的“北溪”计划。
穿越波罗的海的“北溪”计划一经公布,立时招致了东欧、波罗的海国家的激烈反对。波兰政要甚至声称,“北溪”计划是当年苏德瓜分欧洲的《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中“秘密附属议定书”的翻版,意在伤害东欧和波罗的海国家的利益。眼见反对无效、“北溪”建设按期启动,一些国家又开始给俄德通过波罗的海海底制造“技术难题”。去年7月,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和波兰的经济部长共同致信欧盟委员会,希望欧盟说服俄德修改“北溪”管道建造方案,使管道经由四国陆地。与此同时,波兰方面坚决反对“北溪”管道通过本国专属经济区,使其不得不改向博恩霍尔姆岛的丹麦海域。以本国专属经济区的海底崎岖不平且较浅为由,芬兰请求“北溪”管道改向爱沙尼亚海域。而爱沙尼亚则不仅不允许海洋勘探专家入境,甚至还拒绝接待德国前总理、“北溪”总裁施罗德到访。
其实,“北溪”管道建设计划之所以遇到上述难题,既有政治原因,也有法律、经济、环保等难题存在。首先,“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后,俄同东欧、波罗的海国家长期不睦,双方缺乏政治互信,历史观尖锐对立以及意识形态的背离,促使后者毫无顾忌地反对“北溪”计划。其次,“北溪”管道要经过众多国家海域,其中包括波兰、丹麦之间主权争论已历时30年之久的海域,非短期协调就能够解决。第三,“北溪”管道的修建,不仅没有让波、乌以及波罗的海三国得到数量可观的过境费,而且导致其介于俄德之间的地缘地位下降。最后,波罗的海各国还担心,“北溪”工程有可能触及二战后沉入海底的化学武器,从而给整个波罗的海生态系统带来无可挽回的生态灾难。
依照瑞典大陆架法的技术说明材料,“北溪”管道公司去年12月向瑞典政府递交了申请材料,详列了使用服务平台的申请表、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以及管道对环境潜在影响的研究要点等。但是,目前看来瑞典政府给予“北溪”的也可能是当头一棒。近期来,瑞典国内反对声浪高涨。瑞典国家船舶运输局“海运和社会”处专家魏别尔声称,由于“北溪”公司提交的方案里,天然气管道经过大型船舶海上航线,一旦发生海难,将给当地生态造成重大威胁,“建议管道建设方考虑其他替代方案”。
“北溪”管道海底走向迟迟不能定案,使这条俄罗斯、欧洲寄予厚望的能源大动脉能否按期投入使用大打折扣。更让“北溪”困扰的是,屡次更改管线走向,不仅使管线轮廓奇形怪状,而且还导致了建设费用一涨再涨。短短两年时间,“北溪”建设预算已经从30亿欧元上浮到50亿欧元。而“北溪”总裁施罗德上月更是指出,预算还将增加几十亿欧元,“总投资将可能达到80亿欧元”。(本报莫斯科1月2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