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增活力 促和谐 助发展

2008-01-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李慧 我有话说

1月25日,国务院国资委在京召开中央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工作会议,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在会上指出,业绩考核制度的建立是中央企业改革发展中一

个里程碑。四年来,中央企业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效益连创历史新高,盈利能力普遍增强,一大批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7年,中央企业营业收入达到98438亿元,实现利润达到9969亿元,达到历史上的最好水平。我们看到,业绩考核制度的建立让中央企业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国有经济的竞争力、控制力、带动力不断增强。

从国有企业到非公有制经济,从金融体制到财政、投资体制,从政府机构到社会管理体制……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近年来我国在各个领域不断坚持推进体制创新,努力形成一整套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推行了行政审批综合办公之后,我们可以享受到一站式办公的多项服务,不需再跑各个司局,方便多了。这种综合办公,看起来好像是简简单单的形式变化,但我觉得这是一种行政理念上的改变,就是由原来我管你,变成现在我为你服务。”在农业部行政审批综合办公大厅,从事行政审批申请工作十余年的中国种子集团公司的李先生,切身感受到了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

近年来,我国抓住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在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理念的指导下,我国的政府职能正在实现从“划桨”向“掌舵”的转变。

1982年至今,我国进行的数次政府机构改革始终坚持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则,特别是200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进电子政务,降低了行政成本:建立国资委,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银监会,建立监管体制;组建商务部,推进流通体制改革;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调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为国家直属机构,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与安全生产监管……

新的时代发展对政府提出的新要求是:“政府创造环境,人民创造财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随着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加强,政府的角色定位也在从全能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真正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特别是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国企改革:新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框架基本建立

在中央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工作会议上,有这样一组数据:2007年,中央企业营业收入比2003年增长120%,净利润增长302.5%。2007年,中央企业平均资产总额达到980亿元,比2003年增加123.6%;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企业有26家,比2003年增加17家;实现利润超过100亿元的企业有19家,比2003年增加13家;入选《财富》杂志世界500强的企业有16家,比2003年增加10家……这些看似枯燥的数字背后,是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改革和国有经济控制力和影响力的不断增强。

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几年来,国资委作为代表政府对企业国有资产履行出资人职责的特设机构,紧紧围绕建立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做了一些开创性的工作。以组建机构、健全规章、落实责任为切入点,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以财务监督和风险控制为抓手,强化出资人监管;以公开招聘中央企业高级经营管理者为突破口,把党管干部原则和市场化选聘相结合,探索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选人用人新机制;以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为重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以核定主业和推进联合重组为主线,推进国有企业布局和结构调整;以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为核心,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经过努力,新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框架已经基本建立,国有资产监管得到加强,保值增值责任得到落实。

财政金融改革:一着棋活,全盘皆活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近年来,我国以完善金融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优化金融结构为重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提高资金配置效率。

2003年底,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决定先行对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试点,从而拉开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的序幕。此后,交通银行、工商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也相继启动。经过改革,我国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日益完善,经营理念开始转变,经营转型和业务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建立,经营绩效指标大幅度提升。

与此同时,我国的财政体制改革尤其是农村财政金融体制改革迈出了坚实的步伐。2008年1月17日,财政部副部长李勇在全国财政金融财务监管和外国政府贷款管理工作会议上提出,今年财政部将立足公共财政,研究探索财政支持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有效途径,探索如何统筹利用财政资金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构建,将财税政策和金融支持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引导金融支持“三农”的途径;从增加农村金融有效供给的角度去研究支持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生存与发展的财税政策。

“一着棋活,全盘皆活”,财政金融体制的改革,基本构建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政金融体制框架,不仅大大增强了我国经济的内在活力,而且有力地支持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加快促进和谐

和谐社会是国家的行政管理与公民个人的自主管理相统一的社会。不断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近年来,我国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上取得的最大的成就是,正在探索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体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景天魁指出,完备的社会管理体制至少应该包括:一个完善的能够凝聚各方社会力量的管理主体结构;一套完整的能够规制所有社会生活领域的制度体系;一批能够有效地协调各方利益、整合社会关系、协同社会行动的运作机制;一系列从信息收集传递、社会反应调控、日常管理和应急处理到系统的修复和演进的社会设置。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服务体制,这对我国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景天魁说,中共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四个着力点,即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和发展社会事业也是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着力点。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前提条件是加大对社会发展和社会事业的投入。这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最实在的表现。”景天魁说,“特别是‘十一五’规划,预示着我国的公共财政结构将发生重大转型,公共投入方向开始做重大调整,社会事业投入严重不足的局面开始转变。在中央公共财政结构转型的带动下,社会建设必将进入快车道。”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