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为什么说若尔盖与沙尘天气有关?

2008-02-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冯永锋 我有话说

2007年4月至7月,“剑南春寻找中国沙尘暴科学考察队”从成都出发,到北京结束。记者当时参加了这一考察,四川大学化工学院教授梁玉祥任队长。此后,梁玉祥与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教授夏先玖、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沙漠研究中心研究员常春平等学者,在国际重要科学杂志刊发论文,认为若尔盖地区(含四川省的红原县、若尔盖县、

阿坝县,甘肃的碌曲、玛曲县等区域)的一大片湿地,很可能成为“北方沙尘暴”的启动源之一。

受这个结果的推动,四川省开始抓紧编制《四川湿地保护条例》,预计不久即可施行。日前,记者对梁玉祥教授进行了专访,请他全面谈谈这一研究的意义。

记者:为什么想到要做这样的考察和研究?

梁玉祥:我虽然在化工学院工作,但长期从事三传(热量、动量、质量传递)研究。长期以来我们注意到大气―陆地界面进行着动量、热量、水汽的交换与输送,陆面过程直接影响和决定大气边界层的形成和性质。陆地表面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而人们在大尺度陆气相互作用的研究中常常忽略局地地形、地貌效应。在多年研究“地表创面”的修复材料、技术过程中,很多现象提醒了我们注意风的作用。在四川省汶川县的克枯乡做试验时,我们注意到一个沙窝地治理实例。该地由于地形上的沟壑阻断效应让一座山脚下的土地完全沙化并不停往上侵蚀,植树种草已经不能遏制其沙化的速度。然而,通过在沙窝坡地下面修建起来一道水坝,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水面区域,流经该水面增湿的河谷风将水分带向沙化的坡面,让扑向沙窝的风变得湿润和“滋养”,沙窝子的沙化情况得到了有效缓解,并抚育起了稳定的植被。

这件事情给我们很多启发。我们发现,如果有足够的水分补充给风,风就会演化为甘霖雨露;而当没有足够的水分补充给风时,风就会演化为风暴恶魔。这个事件尽管是发生在方圆数公里内的沙漠修复,却容纳了几乎所有与沙尘暴产生和治理有关的因素―――大风、地面上的沙源物质(如尘土)、水(湿面)以及相对典型的不稳定地面切变场。

根据在沙窝子得到的启示,我们把影响南北生态气象变化对应关系的关键锁定为“风”。而春季向夏季过渡的若尔盖正是西南季风往北吹的活跃时期。

记者:研究时为什么格外注意风和水的影响?

梁玉祥:若尔盖属于北半球西风带控制的西风南支流,风由开阔地流入横断山脉形成的山谷后,又进入相对平坦开阔的若尔盖地区。如果若尔盖高原湿地仍旧足够“湿”,风体离开若尔盖高原湿地时会补充到足量的水分。但当前,若尔盖高原湿地的降水量降低,湖泊急剧缩小,湿地水位下降,西风南支流不但无法在这里补充到足够的水分,而且很容易导致风助沙势、沙助风威的风沙流蔓延,致使积沙、沙丘的形成和移动,加快了风沙对若尔盖草原的侵蚀。

从1950年到2000年的统计数据表明,若尔盖地区的降水量与北方干旱情况有明显的相关性。我们发现:有75%的年份,如果若尔盖降水多,则北方干旱发生情况缓解;若尔盖降水少,则北方发生干旱的情况严重。这大概意味着:如果若尔盖足够湿,北方也湿;如果若尔盖干旱,北方也干旱。

我们研究了195个北方气象站统计的1950年到2002年北方地区沙尘干旱天气与若尔盖地区降雨和温度变化的对应关系,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若尔盖降水量为极大值的年份,北方强沙尘暴次数就为极小值;若尔盖降水为极小值的年份,北方强沙尘暴次数为极大值。这提示,若尔盖地区降雨量上升,北方地区的干旱沙尘天气改善。比如,1966年―1979年,若尔盖沙化速度高,此时正逢北方沙尘暴高发期;1979年―1985年若尔盖沙化速度变慢,北方沙尘暴发生日数减少;1994年―2001年若尔盖沙化速度继续下降,北方沙尘暴继续减少;1994年―2000年若尔盖沙化速度急速增加,北方沙尘暴频繁剧增。

记者:今后有什么打算?

梁玉祥:为了探索若尔盖地区生态环境退化与北方主要干旱区的相互关系,以“剑南春寻找沙尘暴之源”科考活动为标志,我们组成了3所大学、3个研究院的联合研究小组,并设计横跨几个省的野外研究路线,给长期的定位研究奠定了基础。目前的研究结果引起了许多人的重视,但还有许多问题尚待研究。我们会继续跟踪研究下去,希望能得到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这样,若尔盖湿地保护会得到社会更大的重视。

若尔盖湿地退化之后出现严重沙化。资料图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