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场“没有捐赠者”的捐赠

2008-02-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国圣 通讯员 杨怡 我有话说

当驾驶员从一辆贵州牌照的货车上下来时,看到的人都有点惊讶。他脸色发黑,身上的棉衣皱皱巴巴,走起路来一瘸一拐。只见这位驾驶员径直走向募捐箱,从贴身处摸出50元钱,放了进去。

当重庆交通广播电台的记者询问他的名字时,他怎么也不肯说,只是告诉这位记者,自己是从贵州来重庆送货的,出发当天就赶上高速路因结

冰封闭,在路上整整等了6天,腿都冻肿了,现在是又冷又困,想尽快找个地方休息。“这6天里,我体会到了什么是饥寒交迫。但我好歹有棉衣穿,也有点吃的。我在车上不断听到电台里说重庆一些山区被大雪围困,那里的人正面临缺衣少食的危险,所以当时就下决心进城后马上捐一点钱。”因为路上等待的时间太长,预留的路费也很紧张了,只能捐50元,这位驾驶员言语中还总是觉得很内疚。

在重庆遭受冰雪灾害后,重庆市红十字会、重庆交通广播电台和中石油重庆公司于2月1日联合举办了“抗击雪灾情暖重庆”的募捐活动。在主城区12个加油站设立的募捐点,当天即收到捐款40余万元。让活动组织者意外的是,询问捐赠者的姓名成了他们面临的最大障碍。

在南岸区海峡路加油站,一位乘出租车的中年妇女看到交通台记者张黎手捧募捐箱,马上问附近有没有银行。得知附近没有银行,这位妇女掏出了身上所有的170元钱,抽出20元递给出租车司机后说:“我身上没有多的钱了,就捐150块,这20块还要付车钱。”出租车司机听到后,马上把那20元也放进了募捐箱:“你继续坐,这车费就算是我的捐款吧。”

听到交通台里播报的捐赠点后,有些驾驶员刻意绕道前去捐助。还有一位驾驶员跑遍每一个设立了募捐点的加油站,在每一处都捐赠了一笔钱。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是为了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氛围更浓厚。

一些家里没有车的市民,也步行前来捐赠。一位母亲抱着两岁左右的小男孩来到张黎所在的捐赠点,母亲捐了200元钱,小男孩则递给张黎一个鼓鼓囊囊的包,里面全是他攒下的硬币。“我估计有两斤重。”张黎说。

交通台的主持人林海在五里店加油站设立的捐赠点当志愿者。据他介绍,早上9点,募捐现场刚刚布置好,加油站的十几名工作人员就在募捐箱前排起队,一下捐了2600多元。在石桥铺加油站,一位来自成都的驾驶员看到在为灾区募捐,二话没说,回到车上就拿出了1万元。

捐赠活动的举办者希望捐赠人留下姓名,但几乎所有人都表示不用记自己的名字。实在没办法,就只好记下他们的车牌。有两位小朋友一起过来,把他们早上卖报纸的钱都捐了出来。一位姓戴的小朋友当天过生日,他在父母的带领下捐出了自己131.5元的零花钱。这些人连车牌也无法记,举办者就只能送上对他们的感激和祝福。

重庆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陶克辛说,在当天的出租车交接班前,一位来自巴南区的出租车司机来到长江路加油站,捐出了自己一天的营运收入。当志愿者把象征着爱心、温暖的红飘带系在出租车反光镜上时,这位司机激动地说:“这些钱捐出去,我今天就算白干了,但我觉得也没有白干。”在他的感染下,附近的几位“棒棒”也每人捐了几元钱。陶克辛说:“虽然他们只捐了几块钱,但这些钱差不多是他们一天的伙食费。在场的人当时都很感动。”

捐赠活动当天,重庆城区飘着近20年未见的小雪,天气寒冷。在各个募捐点,参加志愿服务的重庆交通台的节目主持人、记者、交广爱心车队成员和中石油重庆分公司的工作人员,每人都坚持在寒风中连续工作了10个小时。“手脚都冻得不知道是自己的了,”一位志愿者说,“但心里是热乎乎的。源源不断的捐赠者,成了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暖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