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黄石:“三个历史”的终结

2008-02-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万金光 本报记者夏斐 我有话说

今年一月底,湖北省黄石市环保部门传出令人鼓舞的消息:2007年自来水公司仅供水5000多万吨,是15年前的一半,全年空气质量优良302天,连续4年均在300天以上,万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4.1%。这标志着黄石终结了“三个

历史”:结束了水环境污染严重的历史,结束了近半个世纪“光灰城市”的历史,结束了能耗持续攀升的历史。

“半城山色半城湖,碧水蓝天入画图”,新黄石俏然而立。

烟囱曾是黄石人的骄傲,也是黄石人的心痛。

烟囱曾是生产繁忙、经济繁荣的标志。鼎盛时期,城区共有大大小小的烟囱2300多座,它们是黄石经济的支柱,“烟囱经济”是黄石的代名词。

烟囱又是黄石人的心病。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白衬衣穿一天变成黑衬衣,“光灰的城市”压得黄石人喘不过气来……

2007年9月12日,是一个值得黄石人特别铭记的日子。湖北华电黄石发电股份有限公司4台75MW小火电机组关停,被誉为“全国第一高”、矗立了32年的150米高的烟囱成功爆破,永远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每年可减少烟尘排放2816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6350吨,全年节约标煤5万余吨。

消失的何止是这一根烟囱。

2007年8月31日,燃烧了半个多世纪的华新窑,在完成三峡工程大坝水泥合同生产任务后停火封炉。华新老窑停产后,中心城区每年减少粉尘排放约8000吨。排放总量较以往减少80%。

数据显示,2004年-2007年,黄石市先后关停了黄荆山北麓、长乐山沿线的34个开山塘口,关闭小水泥企业14家,关闭小矿山62家,关闭帅伦纸业公司等50多家设备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淘汰了湖北新冶钢10万吨焦炉等一批能耗高、污染大的生产工业;搬迁了黄石一棉、南极雪等一批位于中心城区的企业;否决了在磁湖边建设沥青厂、在城区建设散装水泥熟料转运点、钢球厂、特钢厂等项目……

关停是把双刃剑,收获的是环境,牺牲的是经济发展。

黄石市市委书记王振有多次强调,“宁可放慢经济增长速度,也要保住一片蓝天,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黄石人本着“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对子孙负责”的态度,作出明智选择:依靠科技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了一条具有黄石特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这几年,黄石先后完成了新冶钢综合改造、华新六号窑、有色“双达”20万吨铜冶炼改造等一大批重大技改项目。仅新冶钢通过高强度的技术改造,加大了产品结构调整力度,2007年销售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比上年增长17%,出口创汇首次突破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9%。没有因关停而牺牲经济发展。

2007年黄石市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一路飙升。完成生产总值460亿元,同比增长13.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5亿元,同比增长23%;外贸出口4.7亿美元,同比增长18%;财政收入完成52.26亿元,突破5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6.45%。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青山绿水。

这几年的艰苦努力结出硕果:“光灰城市”的帽子摘了,天蓝了,水清了,经济和环境和谐发展,对黄石而言,是精彩跨越的几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