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目光如炬照前沿

2008-02-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向刚尔 周军师 我有话说

戴着厚重的近视镜,却有着一种超前的目光,在创、烧伤研究领域前沿搜索;一向谦和的全军烧伤研究所研究员姚咏明,拥有一顶顶美丽的桂冠:首届国际希拉格奖、第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首届“总后学习成才标兵”、总后科技银星……

名字与“禁区”相连

1987年姚咏明以总评第一的优异成绩从第三军医大学医疗系毕业,免试进入三医大野战外科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1988年姚咏明调入原三0四医院全军烧伤外科中心,加入盛志勇院士领衔的研究课题:创(烧、战)伤后脓毒症、多器官衰竭的发病机理及防治措施。这是20世纪70年代外科领域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是一个几代人都在闯的医学“禁区”。从此,姚咏明的名字就与这个“禁区”紧密相连。

1993年6月,姚咏明到欧洲最大的创伤专业科研机构做访问学者。在两年半时间里,姚咏明取得一连串研究成果。归期来临,他没有犹豫,按时回国。

“我不后悔我的选择,从来没有”,姚咏明平静的说:“国外的研究条件和报酬的确比国内优越,但是我是一个中国人,民族的复兴、军队的强大,必须依靠我们自己。只有我们自己强大起来,我们才能扬眉吐气,不受歧视。”

走别人没走过的路

“自然科学,只能争第一。重复别人走过的路,只能是验证别人的理论,不可能有任何突破。科学研究必须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这是姚咏明常说的一句话。

1987年,在姚咏明确定研究生论文题目时,就有两个课题供他选择:一是细菌移位的研究,国内已经有人在做,有现成的研究方法和模式可以借鉴;二是细菌内毒素与多器官衰竭关系的研究,这是当代世界医学前沿课题,国际上刚刚起步,国内尚属空白。选择第一个课题,完成论文比较容易,选择第二个课题,创新性与冒险性同在;成功了,就开辟了这一领域的先河;失败了,研究生毕业就成了问题。

姚咏明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

姚咏明成功了。他在内毒素和多器官衰竭研究领域的一系列成果发表之后,引起国际同行的关注。

在做访问学者期间,他充分利用国外现代化的实验条件和技术优势,围绕内毒素血症完成15个相关课题的研究,运用逆向思维和反证方法,取得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在这些成果的背后,是他付出的每天16个小时以上的努力。

回国之后,姚咏明主持国家973项目分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军杰出中青年专项基金等21项研究课题,在他的努力下,一项项研究成果接踵而来――

在国际上首次系统证明生物喋呤参与内、外毒素休克的病理生理过程,从全新的角度揭示脓毒性休克发病机理及其干预途径;

率先提出创、烧伤后多脏器损害的内毒素增敏理论;

在国际上最早报道杀菌/通透性增加蛋白对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具有显著的防护效应,对临床应用具有导向性作用;

发现高迁移率族蛋白B1参与严重创、烧伤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的发病过程;

率先应用脓毒症炎症和免疫调理新方案取得显著临床疗效。

目前,姚咏明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发表论文368篇;其中在《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外科杂志》等国内期刊发表论文295篇,在《外科学纪事》等国际权威杂志发表论文73篇,论文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SCI收录45篇、ISTP收录6篇,被SCI源期刊引用610余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军队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9项。

带学生不看资历和关系

如今的姚咏明不仅担任着12个国家级医学专业学术组织的副主任委员、常委等职务,还是国内外28种杂志副主编、编委或特约审稿人,军医进修学院的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医学院兼职教授。

姚咏明带学生,一不看资历、二不看关系;看重的,只是学生刻苦求学的态度和永远创新的精神。为使学生早出成果,姚咏明从课题选择、技术路线等方面一一帮他们梳理分析,邀请专家反复研究论证,把握科学研究的大方向。在研究过程中,他以启发引导为主,给学生以充分发挥自己能力水平的机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科研的关键阶段,他都是身体力行,认真“传帮带”,与学生一起奋战在科研一线。姚咏明带过的10余名学生,人均在国外SCI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最多的在《重症监护医学》等权威杂志发表SCI论文5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