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甘肃:探索走出生态困境之道

2008-02-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冯永锋 陈宗立 通讯员 罗斌 我有话说
过去,为了更好的生活,甘肃人砍树开荒,向自然界过度要地要水,导致生态的不断恶化,进一步加剧了生存的艰辛;甘肃工业曾以高能耗、高排放著称,但污染比较严重,加重了环境治理成本,陷入了生态困境。

近几年来,

甘肃人痛定思痛,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改变旧观念,探索新举措,通过植树造林、节水让水、关井压田、防沙治沙、生态移民等多种措施,走出生态困境;并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促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产能力不断增长,开创生态、生活、生产“三生共赢”的良好局面。

不再毁林,努力复壮生态

“甘肃森林覆盖率很低,而木材的需要量仍很大。仅以我们县来说,过去,农业与林业、牧业与林业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最近两年,我们通过退耕育林、退牧还林、天然林保护、生态移民等措施,使得人与林、人与畜、畜与草之间的关系日趋和谐。”天祝县县长马国荣告诉记者,“以前天祝县有不少小煤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经济收入。但是为了保护涵养林,最近两年,小煤窑全部封停了。”

天祝县位于石羊河流域上游,境内的水源涵养林是石羊河流域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支撑石羊河的8条支流中,有6条发源于天祝县境内。为从源头上治理石羊河流域,天祝县加大了造林力度。2007年前十一个月,天祝县共完成人工造林2360亩,封山育林5000亩,退耕还林补植补造6.8万亩。

天祝县的9个乡镇的8.58万人生活在上游水源涵养林区和林缘地带。为了保护水源涵养林,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实施生态移民。前不久,哈溪镇长岭村的村民们拿到了自己家的移民补助款,整村搬迁到酒泉下河清农场。

党的十七大召开后,天祝县掀起了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热潮,保护涵养林、减缓冰川雪线上升速度、从源头上复壮石羊河流域生态,成了全县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实在行动。

“新建村,头枕合黎,足浴黑河。昔日戈壁,远古荒滩。1960年创业拓荒,1972年建队,1984年立村。三代开拓进取,如今良田四千……”刻在新建村村中心雕塑下的这段文字,记录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

三闸镇新建村是张掖市甘州区建设红沙窝林场的受益者。曾几何时,新建村和红沙窝林场所在地均为戈壁,一山之隔就是巴丹吉林沙漠。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红沙窝林场建成以沙枣、红柳、柠条等树种为主的成片林1.7万亩,天然植被封护区2.6万亩,成了防风固沙的前沿阵地。甘州区林业局局长李自威告诉记者,最近十年,红沙窝林场营造了一条长4.3公里,宽1.6公里的绿色屏障,使绿洲向北延伸了3公里。同时,依靠制种和养殖业,新建村去年的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人称“沙漠边上的小康村”。

有效用水,过上小康生活

灌溉用水实行水票制被称为节水的黑河模式,是张掖近六七年来,在治理黑河中上游生态中所形成的成功模式。这个模式在武威得到了良好的推广,“现在灌溉用水实行水票制,农民如果水票用不完,可以用更高价转卖给其他人,或者以120%的价格返卖给水管单位。”在武威市凉州区永丰镇永丰村,支部书记李忠举指着水渠上的阀门告诉记者。

李忠举同时也是永丰村农民用水者协会的会长。农民用水者协会的成立是为了让农民进行参与式管理,更科学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在武威,已建成自发性质的农民用水者协会816个。

除了节水,更重要的是要让水发挥效益。把漫灌改为滴灌是武威从以色列模式中借鉴过来的,而武威人创造性地在里面掺上了“阳光利用”。2002年,武威市开始建日光温棚,日光温棚不仅使用滴灌技术,大大地节约了农业用水,农民也可以充分利用阳光,种植反季节蔬菜水果,增加收入。目前,武威市共建成日光温棚墙体2.47万亩,今年全市农业灌溉用水比上年同期下降6.1%。

“过去农民不理解,为什么非得建2万多元一个的日光温棚。当知道这样做是为了节水,是为了石羊河流域的综合治理后,大家慢慢也就理解了。”武威市委书记张绪胜告诉记者,“第一批建日光温棚的人获得良好收益后,老百姓都争先恐后地建造日光温棚了。”

武威市凉州区清水乡王盛村农民张建文是从建造日光温棚中尝到甜头的人。记者见到张建文时,他正在自家的日光温棚里整理西瓜秧,“因为有了日光温棚,我可以控制西瓜上市的时间。我的西瓜春节前后上市,一个西瓜就可以卖到十几块钱。一个温棚一年能有近2万元的收入,一年就把建温棚的成本收回了,第二年就纯赚了。”一个日光温棚就可以让一户人家奔小康,在甘肃,像张建文这样通过建造日光温棚走上致富路的人越来越多。

主动追求“节能减排”

近年来,甘肃从调整工业结构入手,全面实施燃煤锅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建筑建材改造、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重点工程。目前全省节能减排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全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2.199吨标准煤,比2006年下降2.61%,下降幅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一倍。

作为我国最大的镍、钴生产地,甘肃金川公司属国家重点耗能企业,是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近日,他们与甘肃省电力公司就2×15万千瓦热电联产机组并网达成合作。建成投产后,不仅能满足金川公司正常生产生活的供热需求,还可替代拆除金昌市现有55台能耗高、污染严重的采暖小锅炉,每年可节约燃煤约7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1192.51吨、烟尘排放量340吨。

甘肃黑河水电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兴杰介绍,甘肃省目前执行的中型水电上网电价为每度0.227元,小孤山水电站按照可研预算的上网电价是每度0.29元。这本来是一个可能亏损的项目,然而由于向世界银行卖碳排量,使该水电站每度电能增加约0.03元人民币的收益。

由黑河水电公司开发的二龙山水电站,碳减排量也已分期出售给亚洲开发银行亚太碳基金和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该电站在第一个信用期内减排量共可收益1120万美元;正在开发的另一个水电站――大孤山水电站的碳减排项目也在积极商谈之中。

甘肃省政府积极引导企业“向小孤山学习”,通过发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来获得收益。据省发改委负责人介绍说,甘肃共有30多个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先后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每年实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可达400多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