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退耕还林:不蹈“二六○五项目”的覆辙

2008-02-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庄电一 我有话说
“山顶山桃、柠条戴帽,山坡山杏、沙棘、杞柳、松树缠腰,缓坡林草混交”,如今这已不再是一个口号、一个目标,而是扑面而来的景象。曾经光秃秃的荒山,如今已被绿色覆盖。这是记者日前在宁夏南部退耕还林地区亲眼看到的景象。

宁夏山河更秀美

宁夏是在2000年被国家列入退耕还林试

点区的。自2002年全面启动以来,退耕还林已有1100多万亩。有全国“贫困之冠”之称的固原地区退耕还林就达460多万亩,人均退耕2亩,有23万户、122万人从中受益,占当地农业人口的90%以上。

几年来,宁夏南部各县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井、窖、库、坝、水保工程配套建设,营造了以林木为主体,乔灌草结合,点、线、面协调配套的生态网络。有的县还根据当地的条件创造性地实施了多种绿化模式。经济林、用材林、农田防护林、水源涵养林,在昔日的荒山秃岭上拔地而起。

短短几年时间,原来恶劣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据测定,宁夏南部固原地区现在的森林覆盖率比2000年提高了4.8个百分点,达到17.6%。变化较大的西吉县,则由8%提高到30%以上。土壤侵蚀模数降至每公顷每年15立方米,比原来降低了11立方米。与此同时,部分地区的降雨量也有较大增加。当地人普遍感到,近年来,沙尘天气不仅逐年减少,强度也明显减弱。到退耕还林区“安家落户”、“生儿育女”的野鸡、野猪、狍子、兔子越来越多。

此外,退耕还林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植绿、爱绿、护绿正在成为宁夏群众的共识。同时,退耕还林还改变了宁夏南部山区农业粗放式生产、经营模式,将种植结构由以粮为主转向粮、经、饲多元发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退耕还林把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广种薄收的笨重劳动中解脱出来,加快了劳动力转移的速度。留在土地上的农民,也因为精耕细作而充分挖掘了生产潜力,增加了单产和收成。据固原市政府负责人介绍,固原地区现在的农民人均收入比2000年增加了758元,已经达到1800多元。

宁夏的经验教训引起高层关注

国家的退耕还林战略是以巨额补贴为保障的,而这个补贴是有期限的。补贴到期后会出现什么情况?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2006年1月7日,本报《观察》专栏刊登《退耕还林:补贴到期之后怎么办》一文,特别提到20多年前一次类似的“退耕还林”――“2605项目”。那个由联合国粮食计划署援助的项目,曾经产生过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援助一停止即遭到毁坏:当地农民迫于生计很快又把退耕地变成了复耕地,短短几年就将退耕地毁之殆尽。报道引起国家林业局等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专程到宁夏调研的国家林业局副局长李育材在调研后表示:“我们在宁夏取到了真经。”

“2605项目”的实施地西吉县,县委常委、副县长黄如林在总结教训时说,当年,“2605项目”退耕156万亩,现在保存下来的只有36.6万亩。损毁的原因大致有五条:第一、项目完成后,粮食补贴就停止了,农民不得不毁林开荒以解决吃饭问题;第二、项目对牧草种植安排很少,没有换来畜牧业的发展,农民收入没有提高;第三、项目只是单一的退耕还林,没有采取平整土地、山水田林路综合配套治理措施;第四、树种单一,不适合当地栽植的杨树栽植过多,难以抗御干旱和天牛虫害,加之缺少专项经费,退化、死亡林木无法更新改造;第五、项目完成后,没有管护经费,无法对退耕还林成果实施有效保护。

曾在“2605项目”中担任过秘书,现任固原市原州区林业局常务副局长的谭忠志对前后两次退耕还林作了对比:当年的项目没有像现在的退耕还林工程这样进行科学、充分的论证;上次在设计、施工上没有完全到位,而这次则是山水田林路综合全面治理;上次树种单一、搭配不够合理,成活率不高,这次多采用适合当地条件的树种且注意了合理搭配;上次农民没有得到多少实惠,而这次则是实惠良多……

然而,随着补贴期限的临近,人们的心又被揪了起来:退耕还林今后如何发展?补贴可以延续吗?就在人们翘首以盼的时候,北京传来消息: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适当补助,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生活困难和长远生计问题。退耕的生态林、经济林、草,在第一个周期完成之后,将分别得到8年、5年、2年的补助。

消息传到宁夏,到处一片叫好声。自治区林业局退耕办主任余峰告诉记者,退耕农户都希望补助政策能够延续。“现在我们完全有信心巩固好退耕还林的成果。”余峰说。

同心县副县长马宁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退耕还林,对于同心县这个降水不足300毫米的干旱带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扶贫工程。他向记者透露,随着补贴到期日的临近,有人曾经动摇了,甚至想打退耕地柠条的主意。现在好了,群众的心安定下来了。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任重而道远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任,摆在了全国退耕还林地区干部群众的面前。许多林业工作者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如何才能做到“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

全国林业先进集体彭阳县提出“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要求。县林业局局长袁军因参加全国表彰会较早了解到国务院的精神,全县贯彻的动作也要比别的地方快一拍。他们已经召集全局职工学习、讨论多次,也拿出了初步的贯彻意见。他们还把文件发送到全县各乡镇。为了让政策家喻户晓,他们还在主要地段刷写了标语。

同心县县委、县政府在了解到国务院政策后,专门开会听取有关部门的汇报,研究具体问题。县委县政府为此发出紧急通知,继续加大封山禁牧、舍饲养殖力度,以确保退耕还林成果不受损失。县里不仅成立4个中心林业站,而且还成立了30人的护林执法队。执法队与森林派出所密切配合,加大了执法力度。各个乡镇为此还召开宣传动员大会,力争把国务院的政策尽快宣传到户。

结合当地实际,宁夏各地在退耕还林中注意培植后续产业。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林草结合,林果结合,林药结合。隆德县、泾源县降水条件较好,就推行林药结合模式,发展中药材和桑蚕产业;彭阳县推行林果结合模式,建成以“两杏”为主的产业基地;有些地方沙棘、山杏、山桃与苜蓿间作,培植新型产业资源;中部干旱带上推广草灌结合模式,发展草畜产业。

培植后续产业,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关键。现在,国务院出台的政策为培植后续产业,作出了许多操作性强的新规定。比如在不破坏植被、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的前提下,允许农民间种豆类等矮杆农作物,以耕促抚,以耕促管,等等。隆德县林业局局长龚国栋告诉记者,这些规定对农民增收无疑是有积极作用的。

许多林业工作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只要将国务院的政策落实到位,“2605项目”的悲剧就不会重演!不让“2605项目”的悲剧重演,我们有责任,更有信心。

宁夏泾源县泾河源镇冶家村林农党海红在昔日的耕地里培育松树苗。新华社记者李紫恒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