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不为旧习所缚 不被时尚所惑”

2008-02-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李力 我有话说

日前,在比利时皇家音乐学院师生热烈的掌声中,旅比华人作曲家张豪夫先生再次登上了这所比利时最高艺术殿堂的领奖台。作为该院“遗产委员会”经过严格筛选评出的年度优秀作曲家之一,张豪夫先生在起身向在座者微笑致意后,不等摄影师捕捉到这一颇具纪念意义的瞬间,便平静地回到自己的座位,继续为同时获奖的其他艺术家送

上祝贺的掌声,这位儒雅的华人作曲家的谦逊和低调可见一斑。

在张豪夫先生的夫人张严女士的引荐下,记者近日得以走近这位曾经的“老三届”、如今的著名旅欧华人作曲家,倾听他与音乐结伴而行的人生经历和他对音乐创作及音乐教育的感悟和认知。

与大部分同龄人一样,出生于1952年的张豪夫先生经历了“文革”浩劫,但艰苦的生活经历不仅没有消减他对音乐的热爱,反而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1977年,张豪夫得以重新回到课堂,并于1982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成为中国广播艺术团的专职作曲家。1987年,抱着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的想法,他毅然踏上了赴欧自费求学的道路。回首旅居欧洲20多年的经历,从刚出国门时语言不通、经济拮据,到1992年获得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和法国巴黎高等音乐师范学院作曲专业的双学位,张豪夫先生为此付出的努力可想而知,而在法国、意大利和比利时等地的多项国际比赛中获得大奖的众多作品,便成为对他艰辛努力作出的回报。

“在天赋、勤奋和机遇这几大成功要素中,只有勤奋是自己可以掌握的。所以我每天都给自己规定‘作业’。如果说最开始的对音乐创作的热情是出于兴趣和好奇,那么现在已经成了一种本能,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他笑着给记者指指钢琴后面自己的写字台,“如果哪天我在那里少坐了几个小时,就觉得这一天过得没什么意义,我常想,现在我能做的就是每天坐在那里,以初学者的心态投入创作”。在音乐创作中,张豪夫先生始终追求自己的风格,强调“师古人之心,而不师古人之迹”,但中国文化是他不曾舍弃的元素。为了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55岁的他仍在自修国学经典,希望从中汲取营养,使自己的音乐风格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在比较中欧音乐教育时,张豪夫先生表示,对音乐的热爱应是音乐工作者的基本素质,家长对孩子的培养也应从爱好入手,如果以成名、成家为目的来逼迫孩子,只能使音乐成为他们的负担。在专业音乐教育方面,国内学生的总体素质要好于国外,但学校教育经常未能成功使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我们的学生往往毕业以后就觉得学完了,加之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缺少继续深入钻研和学习的动力和毅力。实际上,大学的音乐教育只是给未来一生的自修打了个基础。”相比之下,国外的音乐人更注重做好自己每天的“功课”,因此后劲十足,时间长了也就拉开了档次。

在这位华人作曲家的言谈话语中,记者感觉到,“不为旧习所缚,不被时尚所惑”是张豪夫先生用自己多年来在音乐创作道路上的艰辛跋涉实践着的一个准则。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