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在“创新”中迎接更大、更强

2008-02-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黄全权 张炜 我有话说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近日披露:截至目前,集团拥有的国家授权专利已逾3000件,在中国150家中央企业中位列第一。2007年,集团就获专利授权899件,获国防科技工业成果奖20多项。

简单的数字折射出丰富的内涵。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以其层出不穷的创新成就,阐释了对“谁把握了自主,谁就把握了命运”这句话的深刻理解。

立足自主研发,才能成功“亮剑”

2007年6月18日,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所属长安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自主研发的中国第一台高效低排放氢内燃机成功实现点火,为重庆直辖十周年纪念日献上了一份生日礼物。9月,兵器装备集团所属、中国最大的风电太阳能新能源基地在河北保定奠基。

一个个鼓舞人心的时刻,定格了这个中国“军工航母”的骄傲,也见证了其对自主创新的不懈努力和执著。

时光回溯。2003年,集团在意大利都灵成立了中国第一家海外汽车研发中心――长安汽车研究院海外分院。正是这一前瞻之举,使得兵器装备集团成为国内首家与国际顶尖汽车设计公司合作的企业。

如今的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近40个汽车、发动机技术开发项目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专利申请总量甚至超过国内其他汽车企业的总和;完全自主研发的“奔奔”、“陆风”等多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车型成为市场新宠;光学玻璃制品产销量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0%;600ml、950ml大排量摩托车产品平台的引进开发和消化吸收,玻璃配方和生产工艺的自主研发均填补了国内空白。

打造企业的自主创新“金字塔”

“一个没有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企业,就像一台缺少驱动力的机器,只会惯性运行。”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总经理徐斌说。正是这一判断,促成了兵器装备集团对自主创新的不倦探寻。

依托国家产业政策,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通过政府和企业联动,引进和消化吸收相结合,在技术创新的渐进式升级中,构建以我为主的自主创新体系,从而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

2006年10月,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高层论坛”上,这一自主创新道路正式被命名为“长安模式”。以研发中心为核心,以生产技术系统为支持,兵器装备集团成功搭建了一座自主创新体系的“金字塔”。

在军品领域,集团以兵器装备研究院为顶层,以专业研究所及联合研发中心为骨干,吸收外部科研力量为支撑。在汽车领域,以长安汽车研究院为创新核心,融合各配套企业的省级或企业级技术中心的研发能力,充分集成全球研发资源。

在兵器装备集团,记者看到了一本编撰于2005年、长达上百页的《长安CM8黑皮书》。“这里记录的是我们在研发道路上遭遇的困难,还有每一次跌跌撞撞闯过难关后我们参悟出的真谛。”一位参与当年研发的员工告诉记者。

迈向中国“创新型集团”

“创新的基因,让集团党建生机蓬勃。各级党组织负责人是党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徐斌说。建立联系点制度,党组成员深入基层调研,了解最迫切需要改进的地方,形成了“双促双赢”的良好发展局面。

管控模式上,加强集团化财务管控,实施委派总会计师制度,向部分企业委派出资人代表。目前,集团已形成董事会、监事会、总会计师、审计专员、纪检监察分工协作的管控体系。

而在这一系列的管理创新中,最受集团领导重视,且最得集团员工人心的还是企业人力资源建设工作。

“行政管理人才与专业人才区别对待,是集团人才培养的重要指导思想。”徐斌介绍说,“针对管理人才,通过实施领军人才工程,三年来,有200多名优秀年轻干部进入两级领导班子。而针对专业人才,我们则实施科技带头人、技能带头人制度。打破传统单一的官本位晋升通道;与南京理工大学共同组建兵器装备科技学院;用前沿的技术攻关项目,先进的研究条件和极具发展前景的研究领域,吸引高素质的科技人才。”

“创新无止境,拼搏正当时。谁把握了自主,谁就把握了命运。”徐斌的话,说出了每一个兵器装备人奋斗创新的感悟。

根据集团的最新部署,集团将致力于到2009年初步建成创新型集团,到2015年建成创新型集团。(据新华社北京2月27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