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宏观调控成效显著

2008-03-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张玉玲 我有话说

记者:近五年来,宏观调控的措施频出,也有人质疑其成效,认为后一轮宏观政策是对前一轮宏观政策的否定和修正,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刘树成:宏观调控的总目的是熨平经济波动,保持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避免大起大落。这五年宏观调控的总成效就是经济迅速发展,呈现出“高位平稳型”增长――宏观调控的成效不容

置疑。

宏观调控的成效具体表现在增长的速度快、波幅小:五年中,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6%,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是2000年的1.96倍,提前3年实现了21世纪第一个十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2002年至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分别为9.1%、10%、10.1%、10.4%、11.1%和11.4%,年度间的平均波幅仅为0.48个百分点。

本轮周期已连续8年处于上升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各周期中上升阶段持续时间最长的。原来的每个周期上升阶段的持续时间都很短,仅为一至三年。

在这一轮周期中,针对经济运行中的问题进行多次小步微调,并不意味着前一次微调没有起作用,也不意味着这次微调之后就不再需要新的微调。有调整是正常的,国际上也有这种在一轮周期中多次小步微调的先例。

记者:具体说来,您认为五年来哪些宏观调控措施是可圈可点产生了重要成效的?

刘树成:梳理五年来的宏观调控,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3年至2005年这前三年;第二阶段是2006年和2007年后两年。

第一阶段的宏观调控主要针对部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猛,以及粮食供求关系趋紧。2003年下半年,宏观调控以土地为切入点,严把土地闸门。进入2004年,部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大幅度攀升,宏观调控加大力度,初步遏制了部分行业盲目投资的势头,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由年初的53%回落至年末的27.6%。同时,在农业方面出台了减免农业税等一系列重要措施,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进入2005年,宏观调控进一步消化和落实已出台的措施,又针对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住房价格上涨过快,集中出台了一批新措施。

第二阶段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针对“三过”问题,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等问题。

近两年来,外贸顺差过大问题突出起来,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为此宏观调控密集出台了一系列货币措施,调控内外经济平衡,两年内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共13次,仅去年就达10次。2007年5月份以来,又出现了物价上涨之势,连续5个月价格涨幅超过6%,全年上涨4.8%,为十年来的最高涨幅。针对此,及时采取了一系列抑制价格过快上涨的措施,如今年1月启动临时价格干预措施。

记者:针对新情况、新问题,您认为这五年的宏观调控有哪些新的特点?

刘树成:在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上,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本轮宏观调控一直是“防”过热,即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不片面追求速度,在经济运行出现偏快倾向或过热苗头时,就见微知著,主动调控,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努力延长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时间;在宏观调控的手段上,更多利用市场化手段和发挥各种组合效应;在宏观调控的时机和力度的把握上,做到适时适度,有节奏地多次小步微调,见事快、动手早,具有预见性、及时性和渐进性;在宏观调控与政府其他经济职能的协调配合上,做到“四结合”,即宏观调控与结构调整相结合,与节能减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结合,与体制改革相结合,与改善民生相结合。

现在我国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内外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宏观调控不仅考虑国内经济目标,也要注重内外经济关联,统筹实现内外经济目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