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长三角看改革开放

2008-03-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郑晋鸣 我有话说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着力提升国际竞争力。”这一要求引起参加两会的苏浙沪代表的强烈共鸣。代表们说,长三角能有今天的发展成就,全要归功于改革开放,政府鼓励东部率先发展的举措

,真的是振奋人心。

作为中国经济的增长极,当今的长三角,乘着发轫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之东风,正以举世瞩目的改革成就,越来越吸引全球关注的目光。这个占地面积9.96万平方公里、由16个城市组成的城市群,用占全国1%的土地,创造了占全国22%的GDP,致富一方百姓,成为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拥有雄厚实力的、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城市群。正如一位作家所形容的,改革开放之后的长三角是坐上了“开往春天的地铁”。

回首30年改革开放实践,从“以GDP论英雄”到“弯道转轨”,再到“又好又快”,长三角为我们演绎了科学发展的真谛。

与时俱进,快速发展

见证了长三角地区改革开放腾飞的历程,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代表感慨万千:“改革开放之初,虽然在吸引外资和优秀人才方面不具有政策和区位优势,长于行并敏于思的长三角城市群,却靠着改革开放的契机,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改革发展之路。”

有人曾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改革开放之后长三角日新月异的变化。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长三角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中国经济领域一朵奇葩;伴随着农村改革,带动了苏浙沪三地的迅猛发展,城乡关系得以重构,最具代表性的“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应运而生;随后江浙地区主动接轨上海,以上海为龙头的外向型经济更是风生水起。

同时,长三角拥有其他地区所不能及的优良软环境。上海、南京等长三角的核心城市汇集众多著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全国科技人才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这一地区高等院校、高校教师和在校大学生分别占全国13.4%、14.2%和14.4%,汇集全国1/6的科技人才、1/5的科研机构和大中型企业1/4的科研经费。把公司设在长三角的投资者都有一个共识:之所以选择长三角为落脚地,关键不是水电、税费的优惠,而是人才。“这里到处都是大学城,有非常多的高素质人才,这些人才是发展的关键。”

分析长三角改革开放的成果及发展现状,上海市市长韩正代表说,长三角巨大的经济规模背后,已不再是区域内16个主要城市的“简单相加”,而是在流动中形成的“叠加”。上海的高效有序和国际化胸怀,江苏的人文精神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浙江的灵活经营和超前意识,相互辉映,取长补短。流动的劳动力、流动的资金、流动的技术、流动的市场……要素的涌流推动着流动的长三角快速走向繁荣。

适时转轨,迎来“第二春”

但是,改革开放之路在长三角并不是一帆风顺。结合浙江改革开放的经历,浙江省省长吕祖善代表谈到,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之一,长三角在无限风光之后曾渐显疲态。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使得一些企业生存无以为继,“苏南模式”、“温州模式”遭遇尴尬,过度的“外资化”也招来多方对这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潜力的质疑。更有数据显示,长三角产业结构趋同率高达70%。一项调查表明,在苏浙沪经济圈的16座城市中,有11座城市选择汽车零配件制造,8座城市选择石化,12座城市选择通信产业……

当整个长三角正沐浴在春晖中的时候,如何“转轨”这个坎成了影响长三角地区的“倒春寒”,延缓了它强劲的发展势头。江苏省省长罗志军代表兴奋地说:“这一次,又是改革开放一剂良方为这列开往春天的地铁加了油,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绿色GDP’观念一夜吹绿了长三角地区。”

2007年5月,太湖蓝藻污染事件如当头棒喝,让所有的长三角人都认识到,无论经济怎样繁荣发达,如果不能让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人民群众就不会认可已取得的全面小康成绩。“哪怕GDP降15%,也要把太湖治理好”,江苏省委领导那句振聋发聩的话语至今仍在人们耳边回响。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李源潮说:遇到红灯时既不能抢道,更不能熄火,这样才能保证绿灯亮时继续前行。痛则思变,长三角适时转变观念,调整发展路径,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开始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当下,无论是江苏对于过往增长模式的深刻反思,还是浙江力促民营经济、高擎现代服务业大旗以及上海对科教创新的重新定位,都昭示着长三角寻求再转型、探求发展新动力的强烈欲望。

长三角地区积聚力量,狠抓科技创新,促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由上海、江苏以及浙江的16个城市所构成的长三角地区,成为我国科技实力最雄厚的地区,必将迎来“第二春”。

三点经验,发展的新思维

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代表说,30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走在全国的前列,取得有目共睹的显著成就,也积累了许多重要经验。有关专家将这些经验总结为三点:

一是以思想意识变革为先导。观念的变革是改革开放顺利开展的前提。正是坚持了这一点,才使得长三角的发展有了因时制宜、大胆改革的勇气和把握未来的前瞻性,在经历多次的大风大浪后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前迎接“生态曲线拐点”的到来。

二是确立“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思维。2007年,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依然保持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持续增长,长三角16城市居民人均收入逼近2万元,达到1.97万元,增长14.4%,比2006年增加1.4个百分点。现在,长三角又提出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率先建成创新型区域,创造具有领先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带动和支撑作用。

三是坚持改革、发展、稳定并重。长三角地区在强调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发展的同时,更重视加强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联合推进气污染和水污染的治理,以解决区域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及污染防治等问题;以节能减排为重点,组织实施多项重大科技专项,逐渐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生态良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路子。

近日,长三角地区传出的一条消息再次让人兴奋不已:2008年将新建宁杭(南京―杭州)城际铁路等10条铁路,将实现上海、南京、杭州三个中心城市的连通,有力助推区域发展一体化。特别是时速达250公里的动车组列车上线运营后,上海至昆山只需18分钟,至苏州只需30分钟,至杭州只需78分钟,至南京也只需1小时58分钟,将初步实现铁路“公交化”,这意味着长三角地区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进入“同城时代”。

(压题图为上海外滩夜景资料照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