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地标

2008-03-13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对于一代代的人大学子来说,“人大”二字封存着他们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窑洞、华北大学校舍、东风楼、八百人大、明德楼……是拨动他们心灵旋律的一个个音符,更是定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图谱的一个个地标。

&nb

sp;

地标①
陕北公学窑洞(版画)

56队当时有学生百十人,我们列队出操集合的地方在山下边,天气暖和时我们就在窑洞门前台席地而坐上大课。那时还没有推广普通话,同学却各地的都有,甚至还有海外华侨。早上列队点名报数时,各操方言,非常有趣。

1940年5月1日,冼星海在延安中央党校大礼堂组织起一场“黄河大合唱”,刚唱了一半,后排的同学站在用砖头支起来的木板上,木板一晃动,砖头塌了,后几排的同志摔了下去,但歌声并没有停止,原来摔倒的同志歌声并没有停,一边往起来爬,一边唱,台下的同志也跟着一同唱起来,台上台下的激烈情绪化成沸腾的海洋,如怒潮澎湃,此起彼伏,此境此情令人永生难忘。(李文辉)

地标② 
华北大学校舍

华北大学实行半军事化,学员以学习为主,同时进行基本军事训练,期末打靶考核。“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是华大生活的高度概括。每天早晨6点起床,然后就以班为单位唱歌、跑步、扭秧歌、跳集体舞。我记得当时唱的歌曲都是充满革命激情的战斗歌曲,如《八路军进行曲》等等。

从1948年12月正式开课到1949年3月底学习结束的120个日日夜夜里,是我一生中生活充满激情的时期。当时学习紧张、生活艰苦,睡冷炕,用井水洗脸,一天两顿小米饭窝头、土豆熬白菜汤,吃着还特别香甜。春节期间传来了解放平津的胜利消息,大家在鞭炮声中度过了这个有意义的节日。(吴田)

地标③ 
东风楼

东风楼坐落在校园的东南一隅。我住在15号房间,在楼的阳面,即使在严寒的冬日,也会有阳光照得暖暖的。凭窗而望,自是不尽的风景,楼下便是砖砌的围墙,墙外有一条路,坎坷不平,人迹稀少,因此十分安静,正是读书的所在。书读得疲倦的时候,我最喜欢侧立窗前眺望,后来竟成了一种习惯。……二十余年如风而去,东风楼还在么?若斯楼不堕,那个窗口便是我痴情的眼,从往昔到现在,看尽了多少时光,几多秋之黄叶般芬芳的故事,几多春蕾初绽那样鲜丽的风景!(路友为)

地标④ 
八百人大

 

这里只有极其简陋的演出设备和一个已经有些破旧的舞台,连礼堂里的椅子也因年久失修破损了许多。但是礼堂四周葱郁的爬山虎却向人宣示:只要还有人大学子的汗水洒在舞台上,这个古旧的礼堂依然年轻辉煌。“相约青春,相约八百人大。”又是在八百人大,主持人比赛、青年人大汇演……那里就像一场永远不结束的筵席,一场永远不散场的戏剧,那里的繁华喧闹就像是许多人青葱岁月的记忆片场。八百人大的繁华和寂寞,就像是誓言里永不散场却不得不散场的青春,铭记着我们纵声的欢笑和强忍住却终于纵横在脸的泪水。(杨浙帅)

 

地标⑤  
明德楼

由西门步入人大校园,那一抹红色,注定成为我的青春画册的主色调。置身于明德广场之中,抬头注视着从几净的窗子里透出的点点亮光,我对自己说:“就是这里,人生最美丽的时光,我将在这里度过。”

在明德楼的课堂,大师论道,百家争鸣。隽永流长的文学课,严谨深刻的哲学课,灵动丰富的艺术课,让在明德楼上课的我们,充分享受着获取知识的快乐。还记得每一个在明德楼里自习的日日夜夜,还记得“12・9”合唱比赛时,站在明德堂(如论讲堂)的舞台上,大家用心歌唱的每一个动人音符。明德楼,那里有我们的回忆,有我们的未来……(黄惠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