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教育:民族振兴之基

2008-03-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庆环 我有话说

在今年两会上,教育问题仍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重要议题。他们表示:教育担负的是民族振兴的重任,是民族振兴的基石;13亿人口,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如果素质低,就是沉重的人口负担;如果素质高,则是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

加大教育投入关注教育产出

建设人力资源

强国战略目标的提出意义重大,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顾海良代表认为,“三个方面的情况决定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我们的必然选择:第一,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的禀赋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二,世界知识经济突飞猛进,知识经济的发展有赖于人才;第三,中国的国情是自然资源紧缺,但人口众多,有着丰富的人口资源。”

要优先发展教育,就要加大教育投入,关注教育产出。顾海良认为,人们应改变对教育的看法,不应把教育看成是一个单纯消耗国民收入的事业,其实,教育也是有产出的――教育产出的是人力资源,其附加值要远远高于工业产品;同时,人们应该关注教育投入的效益,即教育产出必须服务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一战略目标。国家级教学名师、山西农业大学校长董常生代表则说:“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使教育的投入能产生最大的效益。”

实施素质教育夯实民族未来

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委员告诉记者,最近他们学校在招聘物理教师的考试中出了5道题目,其中包括“请说明牛顿第一定律与第二定律的关系”、“请说明伽利略通过怎样的逻辑推理质疑亚里士多德关于越重的东西落得越快这一理论”等题。结果,只有几位应聘者得到一半的分数,而有一道题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回答上来。“来应聘的几乎都是博士,却回答不出搞物理的人必须知道的常识,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我们过于注重做题和技巧,却忽视了思维能力的培养。”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那么,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呢?刘长铭认为,减少中小学课程、缓解学生的考试压力最有效。“我们的学生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去阅读名著,去独立思考。现在,家长、学校和社会动辄拿所谓的‘人才’标准来衡量学生和学校教育。中小学教育阶段固然应该给孩子打下一个良好的学习基础,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将其培养成未来社会的好公民,要在思想品德、为人处世和身心健康方面打下一个好基础。”

更新教育观培养创新人才

顾海良代表说:认为文化程度越高,教育质量就越高是一个思想误区。培养人才必须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上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提出了人力资源的概念。在具体实践中,它们获得的最大经验是将人口接受的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所需技术培训紧密结合起来。”

“我们培养的人才只要是社会需求的,就是高质量的。”顾海良强调,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有与其相适应的全新的教育质量观,其中首先一点,就是要优化教育教学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培训。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内容。顾海良则认为,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高校必须大密度地进行教学改革,切忌培养的人才都像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

提倡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必须强调终身学习、全民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委员说。

建设一个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使广大人民群众都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渠道。刘长铭说:“看看我们的周围,有多少人虽然不是名牌大学毕业,却取得非凡的成就。现在的就业状况是‘一次就业看牌子,二次就业看工作经历和业绩’,终身学习已成为趋势。”

“建设现代化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不仅可以成就每一位公民,更能成就整个国家和中华民族。”顾海良道出了人们的共同心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