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成功素质教育――一场高等教育的革命正在悄然兴起

2008-03-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陶武成 我有话说

2006年11月,温家宝总理就“教育如何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的谈话,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国人为今日中国出不了大师而焦虑、反思,为快出大师而关注、期盼。记者求索的视线被地方媒体称之为高校改革的一匹“黑马”所吸

引,兴奋之余,似乎看到了我国高校园地里不久的将来,会有许许多多未来的大师跨上骏马而飞奔!

成功素质教育――大学教育的一种新理念

“素质教育”早已成为中国教育文本中乃至学界口语使用频率最高的名词之一。但什么是素质教育,其内涵是什么,怎样实施,达到什么目的,至今难见权威版本和成功模式。大学素质教育又该如何实施,各校也都在探索,但都未能系统化、理论化。众里寻她千百度。记者在被媒体称为高教改革“黑马”的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以下简称中南分校)找到了超乎寻常的答案!

中南分校校长赵作斌教授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在思考这一问题,通过多年的实践、考察与研究,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成功素质教育”这一理念,并形成了一整套可用于实践操作的理论体系,先后被多家主流媒体进行专题报道。一时间,神州大地涌现出了许许多多以“成功素质教育”冠名的学校、培训班、研究所、网站以及丛书、论坛、讲座……许多高等院校不仅关注、研究、探讨,有的甚至直接借鉴推广。

“成功素质教育”究竟有何特色,为何产生如此大的反响?赵作斌教授给出的答案是:“成功素质教育”是一种以促进人的成功为最终目的,在高等教育阶段,实行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有机结合,有计划、有重点地塑造学生的成功素质,确保学生学业成功与就业成功,并为其今后的创业成功和事业成功奠定素质基础的教育理念,以及在这一理念的主导下所创立和形成的教育思想观念与人才培养模式。

赵作斌教授认为,成功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在大学的一次具体化。素质教育应包含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两个方面,而大学的素质教育应该是成功素质教育。大学教育的本质内涵、最终目的应是帮助和促进学生成人、成才、成功。

早在1991年,赵作斌教授就出版了《走向成功》、《创业者必读》、《企业家的理论与实践》三本书,系统阐述了成功教育的意义和方法,并首次提出了成功定义和成功素质的定义和范畴。

“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体系,按“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并重”这一内核,为学生确定了“一、二、三、四”总体培养目标,形成了八大办学理念:超前发展;创新教育;实用教学;系统教育;实践至上,知识为本;学生至上,教师为本;因材施教;从严治校。同时确立了“大学不仅要塑造学生的专业素质,也要培养学生的非专业素质”的成功素质教育教学观。

中南分校虽刚刚渡过10岁“生日”,但因“成功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四年都在90%以上,一大批毕业生进入世界500强企业或成为公务员,还有不少同学很短时间就成为部门经理、总经理助理,甚至好多学生尚未毕业就自己创业当起了老板;5%以上的学生考取研究生。在生源争夺战愈演愈烈的态势下,中南分校2007年招生录取分数文理科分别高出三本录取线23分和19分,在湖北乃至全国的独立学院中一支独秀。中南分校以其丰硕的成果与骄人的业绩昂然立于高校之林,以卓尔不群的风姿成为独立学院之翘楚,备受社会的推崇。新年伊始,由教育部、中国教育信息网等联合举办的2007年度教育总评榜在北京公布:中南分校以良好的社会声誉、全新的办学理念、过硬的教学质量、规范的学校管理和鲜明的办学特色以第一名的位次蝉联独立学院20强。随后2008年1月15日,“回响中国”2007中国教育年度总评结果揭晓,中南分校在全国20强品牌独立学院中再次排名第一。

非专业素质与专业素质教育并重――课程设置的一个里程碑

为什么有些名牌大学的学生在校学习成绩好,在社会上却无所作为,而有些一般大学的学生“得分不高”,在社会上却能成就大业?赵作斌和他的研究团队形成了这样的共识:检验一所大学是否一流的基本标准,关键看能否培养出一流的成功人才,培养学生具备成功者的素质,到社会上能成就一番事业,做一个真正适应未来挑战的成功者。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在我国不断走向大众化,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很多大学生“有业难就”的现象,就直接反映出大学生素质状况与社会需要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差距。这种差距不仅仅是学生专业素质本身的问题,很多“专业以外”的基本素质状况更是令人忧虑。所以大学教育如果只重视专业教育,无异于培养“工匠”、“学徒”。而21世纪的大学毕业生,将经历多次的职业转换已成大趋势。大学所学的某一门专业知识或技能不可能一辈子管用,而那些“专业以外”的非专业素质,在某些领域、某些阶段,对于一个人的成功可以起到重要甚至是决定作用。

按照固有的“三层楼”(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式的专业培养方案,可以说成为近代大学教育的主轴。将专业设计作为高教改革的突破口,制订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中南分校实施“成功素质教育”的一大特色。全校各专业都明确围绕培养“成功的专业人才”的目标,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材、教法等方面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和改革,甚至是“推倒重来”。但这不是对传统的专业培养方案的全盘否定,而是在吸取“三层楼”成熟经验的基础上,按照“两条线”即专业素质教育主线和非专业素质教育主线,推出了焕然一新的专业培养方案。赵教授向记者阐述:这“两条线”是相辅相成,相互融通,相互促进的关系。

校长赵作斌提出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两个基本原则:一要贴近市场和社会需求,二要有明确的培养指向。如经济管理专业以培养“企业家素质”为目标,软件工程专业以培养“软件工程师素质”为目标,市场营销专业以培养“营销师素质”为目标等。

为使这一方案得以有效实施,中南分校将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所占的学时学分比例调整到接近1:1。其中,非专业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主要按照非专业素质课程、非专业素质拓展、非专业素质表现等三个环节来展开,并规定非专业素质教育必须进课时、设学分,从而赋予非专业素质教育“法定地位”,避免空泛化、课外活动化或仅仅只是人文知识讲座等弊端,堪称教育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专业设计的“扬弃”,丢弃了陈腐,张扬了新锐,各类人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我们在中南分校的校园里,撷英几朵,便知百花齐放,春色满园――

宫晓芳,03级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这位来自山西昔阳一个贫困山村的女孩,面对贫困不自卑、面对困难不退缩、面对挫折不屈服、奋发学习不气馁,不仅专业成绩良好,而且还积极参与各种社团活动。自强女万般艰辛不言弃的感人事迹,被各级媒体广泛宣传。她先后被中南分校授予“奋发自强优秀大学生”称号,评为“江夏区十大杰出青年”、荣获“武汉市优秀青年”等,湖北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授予“自强奋进优秀大学生”称号,去年9月,被教育部和团中央授予“全国三好学生”称号。长江出版社还出版发行了反映宫晓芳事迹与精神的《太行之花绽放荆楚》一书。

庄晶璇,03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高考,让她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看着昔日的同窗好友走进重点大学,曾经自信的她以一种自卑的心情进入了中南分校。“如果你没有成为这个学校的第一名,你就永远没有理由抱怨。”这是老师在激励自己发掘最大的潜质呀!她设计了自己的学习生涯:考取世界名牌大学的研究生!经过四年的熔炼,2007年毕业时,庄晶璇先后收到五所世界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她最终选择了与牛津、剑桥齐名的苏格兰最古老的大学、在全世界排名一直位居前列的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该校每年向海外招生1000名,在中国招考的对象仅限于“985”、“211”类高校的学生,作为一名三本院校的毕业生入选,庄晶璇打破了这一先例!

所谓成功,自己设计的人生目标得以实现就算成功。那么,如何培养卓越的人才,乃至大师级的伟才?那就让我们看看赵作斌教授和他的团队如何在为未来的大师们奠定成功的基础――

双向设计定向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新突破

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你的大学生活将如何度过?你想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你将通过什么途径实现你的人生理想?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让大学生们常常如坠雾里云中。

赵作斌教授研究认为,当前大学生普遍忽视对自己生涯的规划和设计,学校也缺乏这方面的教育和指导。正如中南分校非专业素质教育学院院长陈齐平教授对记者所说:“许多大学生不知如何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活,更不知如何规划自己的一生,因而对大学生活感到茫然、郁闷。等醒悟时,一切都为之晚矣。”为此,中南分校在总体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要求每个学生进行自我生涯设计,让每个学生都为自己设计一个个性化的未来。

中南分校以“一、二、三、四”为总体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拥有一项专长,掌握外语、计算机两项基本技能,练好书法、写作、表达能力三项基本功,具备“笃志、博学、崇实、拓新”四项基本品质。

商学院国贸专业04级学生马理才告诉记者:新生进校,学校下发专用的《自我设计书》,设计内容包括个人理想、总目标、年度目标、学期目标等。同时要求学生制定实现这些目标的可行性步骤。职业生涯设计则是对自己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与设计,包括职业目标、成功标准、职业发展计划、需要进行的培训和准备、大概的时间安排等几个方面。

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04级学生刘愉波说:学校还要求每个学生对自己的性格特征、业余爱好、个人专长、能力倾向、发展基础进行认真分析。老师也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潜质、就业环境等帮助学生纠正设计偏差。学生的自我设计,实际上形成了“双向设计、定向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学生的生涯设计,学校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张扬学生的个性,塑造特殊的俊才。

马理才的生涯设计:学业生涯设计是在专业知识基础上拓宽知识面,出一本自己的书,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多拿几个资格证书;职业生涯或许是工程师,或许是诗人,或许是作家,或许兼而有之。2005年10月马理才正式开始诗歌创作,一年时间里,他创作了百余首诗歌。2007年1月,珠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诗集《以诗之名》。非专业学生出诗集,这不能不算是个奇迹。这位青年诗人向记者感言:是中南精神带给我灵动,感恩中南无法言表。创作是艰辛又是幸福的,从着手写作到出版这期间受到许多人的关怀和帮助……

赵作斌校长得知马理才出版诗集的事更是极为欣赏,让学校奖励了他5000元。马理才,是骏马?懂何理?属何才?值得学校这样倾心打造?看看杨昌江教授在序言中对他的评价吧:“诗集以《以诗之名》出版,是对马理才创作的一个侧面的总结和展示,从他的文字里,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从粗犷、苍凉的北方一路奔突而来的少年,以西北人特有的锐气,营造出了一份独特的诗域风景。”“其诗歌给读者一种意境,无不让人赞叹其诗歌中丰厚的美学成份。”谁能料定马理才不是未来中华文坛的一颗耀眼的新星!

被称作“中南校园的魔术王子”的刘愉波,从大一开始学魔术,他的魔术表演已经让所有看过他表演的人深深的感到震撼。为此赵作斌教授萌生了一个想法:今后学校领导人出访,适当的时候带上刘愉波,让他到更广阔的天地去展示,让这位具有魔术天赋的难得的苗子,接受世界级大师的指点,使其脱颖而出步入世界级魔术大师的行列。

还有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黄壮壮,在校期间就成为IT界资深评论员的王炯,毕业时被最高人民法院录用的聂本勇,闯进世界500强企业的陈兰兰,大二期间就上书省委书记洋洋万言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而受到充分肯定的李晓波……几年来,中南分校近百位骄子在各行各业以卓越的素质而崭露头角,其发展前途无可限量!

为了选拔、培养更多的具有特殊才能和大师潜质的苗子,中南分校试行“99十1”的人才培养模式,开设试验班、宏志班,由名师为他(她)们“开小灶”。

就在记者采访期间,商学院05级工商管理实验班学生孙志正从广东载誉归来,他写的《对我国傍名牌现象的思考》一文在获得湖北省教育厅“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的同时,还获得了平安保险公司组织的“中国大学生金融、保险、经济论文比赛”三等奖,同类获奖者都是重点大学的本科、硕士甚至博士生,而“独立学院”的学生仅孙志一人,组委会特邀他到广州中山大学出席颁奖典礼。该论文还在《经济学消息报》、《现代企业教育》、《中国消费者报》显要位置发表。前不久,在教育部、中国高教学会组织的“全国高校加强党建构建和谐校园”征文活动中,孙志撰写的《浅议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一文,在5618篇参赛文章中独领风骚,获奖者仅他一人是学生。

象马理才、刘愉波这样在文学、艺术上崭露头角的学生已冒出了几十位;象孙志这样在全国、省、市获得各类奖项的学生每学年都有上十位。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中南分校这座摇篮里,正孕育着未来的明星和大师!

未来的成功者尚需后天的造化,那么,大学阶段学生是否具备了成功者的基本素质,又如何检验呢?

素质学分制――学生评价体系的一次大变革

随着社会对以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为核心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赵作斌教授认为,必须改革学生的评价体系,从单纯注重测试学生知识向测试学生综合素质转变,注重对学生非专业素质的测评,从而培养出与社会需求和评价相一致的合格应用型人才。

资深教授杨尧忠在向记者介绍素质测评情况时说:素质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内化而成。学生素质的高低,不能仅用考试分数来衡量。成功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实验、实习、实训,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

中南分校从2004年开始改革传统的考试模式,建立了促进学生成功素质发展的评价体系,并在我国高校中创立“素质学分制”,每个学生档案中不仅有专业课成绩,还有非专业课程考核成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评价和反映。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发表学术论文、发明专利、获得驾驶证等,均可获得学分。所有被列入人才培养方案的科目均可量化为相应的素质学分,学生必须达到规定的学分才能毕业。以国贸专业为例,学生毕业的最低素质学分要求为276.2个,其中专业教育最低素质学分为160.2个,非专业教育最低素质学分为116个……成功素质教育研究所所长罗建国教授向记者详细介绍了素质测评的内容、程序和方法。

可以预见,“素质学分制”必将带来中国高等教育学生评价体系的一场革命。

因为成功素质教育能够克服现行大学素质教育的不足,使空泛素质教育变成系统的、针对性强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素质教育,构建起全新的以塑造学生成功素质为目标的办学模式、教学模式、训练模式、培养模式、测评模式,从而形成了全新的大学素质教育实践体系。

党委书记方思清研究员高兴地告诉记者,成功素质教育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已深深地融入到中南分校的校园文化中。中南分校以“笃志、博学、崇实、拓新”为校训,浓缩了成功素质的基本内涵。

时任中南分校学术委员会主任的原湖北省委党校校长周大仁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测评体系的改革,素质学分的推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研究式、批判式、创新式学习在中南分校渐成风气,现在的中南分校可谓“群星闪烁”。我们随意指看几颗吧!

――陈海莉:才艺之星,法学0502班的学生。入学不久发起成立街舞协会,一年后该协会被团中央评为“全国高校校园十佳社团”。

――殷博,创作之星,艺术学院动画专业03级学生。大学期间累计拍摄了6部DV作品。2007年毕业前拍摄的《明日追击》荣获全省大学生电影创作特等奖。

――方舒:创作之星,文法学院大二学生。他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大崩溃》,伴随着新年的阳光已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

――杨硕,科研之星,信息工程学院04级学生。在校期间有多项科研成果问世并获得发明专利,成为校园里的“发明家”。

“非专业素质的测评会影响专业素质的提升吗?”面对记者的提问,杨硕不假思索地回答:“要想有更高层次的发明创造,必须下苦功夯实专业知识的基础。”

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非专业素质的测评推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学习专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塑造了卓越人才的内在素质。

素质导师制――育人机制的一次新探索

美国一机构曾对90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作过调查发现,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其导师也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都认为自己除了在导师那里学到知识和方法外,更重要的是接受了导师精神、态度、品格等方面的深广影响。

积极践行成功素质教育过程中,赵作斌校长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来考虑,他认为教育资源中,学校硬件以及实验条件和图书资源的总和都比不上教师资源的重要。为此他在办学之初就积极推进“名师工程”,面向全国以高薪招聘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师,还设置了终身教授制度,并高薪聘请了外教。同时中南分校还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师资培训制度。学校还专门制定了督学制,组织专家、学者深入课堂听课,对特别优秀的老师,学校将其送到国外实施特优培训。

赵作斌教授认为,“名师出高徒”具有各行各业的普适性,一流的大学必须有先进的管理体制和科学的运行机制,才能吸引名师、造就名师,才有利于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而中南分校不设多余的机构,没有多余的岗位,没有行政冗员;行政和业务领导人员能上能下,所有教职员工能进能出;学术上兼蓄并容,百花齐放,鼓励异想天开,提倡标新立异,力促创新发明。因此优异者很快脱颖而出,卓越者大有用武之地。王海涛因创造性地实施非专业素质教育,成绩突出,年仅26岁就走上了文法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的岗位。70后的刘红,因教学效果显著,且在权威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提拔为学院副院长,并作为出国深造的候选人之一。

目前,中南分校教职员工比教学效果,比科研成果,比学术成就,蔚然成风。

为建立一个与成功素质教育理念相匹配的育人机制,2004年,赵作斌又大胆创建并施行了“素质导师制”――一种全新的育人机制,从而取代了我国高校普遍实行的辅导员、班主任制度。现在,学校已有150余名素质导师与15000名学生面对面开展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和心理疏导,负责学生的非专业素质课程的教学,从而成为“素质学分制”的保证机制。

改辅导员、班主任制度为素质导师制,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称谓更替。从近三年的实践效果来看,素质导师制下的学生工作,以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为目标,将非专业素质教育纳入培养体系,列入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课时,计算素质学分,是一种真正集教育、指导、服务、管理职能于一体,全面实施成功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素质导师变“管”为“导”,真正是学生思想、学业、行为、心理和方法上的“导师”。在任务定额上,将每名素质导师带班规模严格控制在百人左右,从而根本解决了素质导师“分身乏术”的问题,进而也有效推动了非专业素质教育在全校的实行。

随着素质导师制在实践中走向成熟,学校又创造性地推出了“班级导师制”、“成功导师制”。更具大胆创新的是,随着实践的深入,赵作斌认为,“全体教职员工都应该是素质导师,校长是学生的第一素质导师”。赵校长以身作则带领他的团队生动演绎着成功素质教育的精彩华章。由于推行全员导师制,教职员工的行为举止更加规范,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在融洽的氛围中催生着一批又一批大师的“种子”!

“成功素质教育”的理念及其教学模式、测评方式、运行机制,给学子们的感受究竟如何?让我们以文法学院05级学生吴冬梅的《处处温情处处香》一文的片段作结,让读者来体会吧――

白云对蓝天说,你是我的舞池;小鸟对大树说,你是我的家园;小草对大地说,你是我的源泉;而我要对中南说:你是我的天堂。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这或许是每个“身在异乡为异客”的人的至理名言。但在这儿,也有人改道:“美不美还有这里的水,亲不亲还有这里人”。是的,当世界还有一件东西让我流泪时,那便是真情。

当“校园文化长廊”上各种社团活动丰富开展起来的时候,当学校的各项工作有序进行的时候,当社会各界对中南学子的工作能力深深赞誉的时候,当无数学子创业成功的时候――中南在笑。我们曾一度以为世界上没有适合自己的舞台,在这里,我们找到了,我们不用担心毕业后会搁浅,也不用担心梦想不会飞翔。

这里没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壮丽,但有“清风与歌声飘扬”的清纯;这里没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但有“清晨书声扬,傍晚健儿忙”的清新。在这种精髓之下,中南学子欲腾飞……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