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又是一年春光好

2008-03-19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一年一度的《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春节大联欢》今年迎来了第六届。它已经成为中国文联的知名品牌。近日,百花迎春大联欢的导演、策划、撰稿、制片,参与演出的艺术家,参与今年大联欢创作的四个省市文联代表,关注晚会的专家、学者及中国文联各文艺家协会的相关领导等40余人汇聚一堂,总结经验、寻找差距,为“百花迎春”这一品牌的持续发展出谋划策。研讨会由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和《中国艺术报》社主办,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杨志今主持。

郁钧剑(中国文联演艺中心主任,“百花迎春”总策划、总导演):大联欢能有现在的成功,首先归功于中国文联领导给予了我们一个宽松的创作环境,也与各地文联及协会的通力合作和方方面面给予的帮助密不可分。另外,由于文联是艺术家之家,所以艺术家们都不讲条件来参加大联欢的排练。

今年的大联欢有几个特点:一是规模最大,参加的嘉宾达到了1000多人,是第一届的一倍多。而且除了艺术家还有其他行业的精英代表;二是参加的演员、尤其是知名演员多,仅上台表演的就达到了197位,这是史无前例的。三是艺术家年龄跨度大,从建国初期的到当前正红的,老中青少四代人。

在创作上,大联欢注重经典节目的不断再现。比如说歌曲《红梅赞》在三届晚会上出现,但每次都是用不同的艺术表现。

大联欢也有三点不足,第一,晚会始终没有把时长控制好。第二,忽略了一些艺术门类,如杂技、舞蹈等。第三,语言类节目少了一些,明年我们争取在语言类节目上再下功夫。

刘廷明(山西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山西省产业文联主席):中国文联的百花迎春大联欢,至今已有六届,被誉为全国文艺界一年一度的“全家福”。近千名文艺工作者汇聚一堂,台上台下星光熠熠,这是任何晚会都无法拥有的艺术家阵容,是真正意义上的大联欢。看过大联欢节目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节目精彩、名家荟萃、互动参与、雅俗共赏、妙趣横生,突出了“在节目中渲染联欢”的特点,可以说,“百花迎春”打造了一个品牌,营造了一片和谐。

“百花迎春”之所以越办越好,影响越来越大,山西省文联通过组织参与联欢会“华北风姿”板块的演出,有几点体会:

一、领导重视。自2007年设地方板块节目以来,各地积极性很高,从上到下都认识到了这个平台的意义和价值。地方领导对这项活动非常重视,将之视为打造地域文化名片的大好机会。

二、艺术出新。今年的大联欢,延续了去年的创新模式,从地域上划分,集中展示地方特色与风情,用最能代表该地区的表演艺术串联各种艺术门类,既突出地方特色,又不失“大联欢”老、中、青、少四代艺术名家荟萃的风格。同时邀请了对我国做出突出贡献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隆平,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总设计师孙家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武警部队独臂英雄丁晓兵等各界精英代表登台,向全国人民拜年,创造了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当然,大联欢也有需要改进提高的地方。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些工作:一是文艺工作者应该常到基层走一走,了解、发现、挖掘一些濒临消失的民间艺术,也为它们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二是增加方言的表演形式,方言能扩展声音的表现力,把观众带入方言所创造的另一种艺术氛围,这种形式可以作为一种尝试;三是增加一些港澳台节目,邀请港澳台艺术家们同台联欢演出。

关牧村(歌唱家):从前一阵的春节演出中可以看到,最受欢迎的节目是抗冰救灾的题材,掌声最响的场合是演员对战斗在风雪第一线的亲人表达慰问、鼓舞之情的时候。还有那些来自群众、充满生活气息的节目,也给春节带来了祥和、温暖、喜庆的气氛。文联春节大联欢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也是因为整台节目突出了“联”字,不仅是文联之“联”,文艺工作者之“联”,更是与广大观众之“联”,做到了乐民之所乐,忧民之所忧。

作为文联自身的春节大联欢,应展现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展现一年中文艺创作的成果。要尽可能展现一年之中国际、国内获奖的好作品,展现国际交流和国内重大演出中深受好评的节目;二是展现文艺界深受观众喜欢的文艺工作者近期的风采。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到了,观众也有一种思念他们心中的亲人、“偶像”的情结。安排在观众中有影响的艺术家露面,特别那些不经常露面的老艺术家,让他们在春节期间和大家见见面,这既是对这些艺术家的尊重,也是对观众的关爱;三是展现文艺工作者积极精进、和谐团结、亲民敬业的精神面貌。通过每个节目,甚至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来表现文艺界人士的新状态、新面貌、新气象,既展示自己,也会感染观众,使观众感受到“我们的时代真好”,给社会注入建立和谐社会的信心与动力。要让广大群众都感受到,当今的文艺界确实是一个有文化、艺术涵养深厚的团体,是一个团结进取、充满时代活力的团体,是一个贴近生活、与百姓心连心的团体。

冯双白(中国舞蹈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百花迎春”现在是中国文联一个非常响亮的品牌。2008年的春节大联欢,我觉得它的品牌特色比以往更加鲜明:

第一,它的结构方式,我称之为“唱四方,四方唱”。这个“唱”是分不同的“片”、不同的地域,而且从主持人到节目的构成都是带有四方歌唱这样的特点,这个和所有春节晚会都是不一样的,正好凸显了中国文联在全国的覆盖面和各地方文联所具有的独特地域文化的优势。

跟这个结构方式相关,我觉得有这样几个情感的元素格外值得注意:一是“心情”,是喜庆的,欢快的。二是“乡情”,因为是由不同的地域来做,乡情就显得格外重要。三就是“亲情”,在观看春节晚会的时候肯定是全家甚至一大家族的人欢聚一堂,亲情特别重要。而亲情之外就是“友情”,探亲访友是春节一件重要事情。当然,我们中国文联的春晚不是一般的晚会,它要有对于“民情”的独特折射,跟民情相关的还有“国情”。“心情、乡情、亲情、友情、民情、国情”,2008年的大联欢在整体上渗透了这种精神,是非常成功的。

另外一个特点是这个晚会明星荟萃,台上台下都是知名的文艺家,甚至还请来了像袁隆平这样一些其他行业的功勋人物。有一些镜头我非常感动,就是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相互拥抱、握手、挥泪、叙话,比如陈佩斯半跪半蹲和老艺术家促膝谈心,这样的镜头让我感慨万分,因为我们文学艺术家是万众瞩目的人物,作为公众人物,他们展现的常常是演出的那一面,在镜头里常常是角色的一面,但此时却是他们情感真实流露的一面,是他们发自内心的人性流露的一面,更加具有感染力。

我建议2009年的大联欢,能否在情感的元素上再下些功夫,能不能多设计一些情感交流的元素,把情感交流的元素当作节目的一个结构方式特意设计出来,比如老艺术家和青年艺术家之间的特别交流。

林建(中国杂技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百花迎春大联欢是展示中国文联各艺术门类的一个良好平台,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已经成为中国文联的品牌,同时在社会上也产生了很好的影响。这个晚会的特点就是艺术家多,老、中、青都有,特别突出了老艺术家。因为现在别的春节晚会都是请一些当红明星演出,这个晚会从第一次开始就请了各个方面的艺术家参加,包括一些老艺术家上台表演,台上台下融为一体,在社会上反响好,吸引人。

当然这个晚会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节目安排不均衡,杂技、魔术、曲艺、戏曲、舞蹈节目安排偏少,声乐节目过多,这两年比较突出。另外,我们文联搞的晚会应该再进一步突出文联的特点。文联各文艺家协会有各自的全国性的专家奖项,反映一个艺术门类应该拿出最精彩的东西,国际国内获大奖的、最优秀的节目。

季国平(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今年的百花迎春大联欢在前几届举办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自己鲜明的风格和特点,应该说已经形成了有别于央视春晚、文化部春晚的又一个品牌。它的风格和特点为:艺坛大联欢、名家大聚会、精彩大放送。

一,艺坛大联欢。文联有非常丰富的艺术家资源,有这么一个机会让文艺界欢聚一堂是一件大好事。二,名家大聚会。这是其他春晚所没有的亮点。这里是台上台下,老、中、青、少名家荟萃、尽显风流,有人讲,我们这个春晚是含金量最高的春晚。三、精彩大放送。我们的节目尽量选择精彩的,精心的策划、精密的设计、精巧的串联、经典的节目和流行的节目,这是努力的方向。

“百花迎春”在鲜明的风格和特点的总框架下,每年都有新面貌。基调中求变化,经典中求时尚。今年在去年的跨区域的基础上做得更成熟了。在板块里求变化这是很明显的,而且这个变化和出新与精巧的构思分不开。还有一点是经典的翻新,像《红梅赞》、《夫妻双双把家还》。还有新唱,比如《夸重庆》、《夸甘肃》等等。

我再说几点遗憾:一是尚未成为主打春晚,这当然有客观原因,但是我们还要往这方面努力。二是剪得太多,节奏太快,少了休闲,少了回味。每一个节目都保留了,每一个都成了快餐。咱们应该从大局出发,当然并不是说哪个艺术家不好,而是说为了几亿观众牺牲一下也是值得的。三是创意不够,细节不精。可以在板块和艺术门类的结合上下功夫。另外,戏曲节目太少,戏曲的目的是弘扬民族文化,我觉得重建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这是一个大问题,需要我们引导。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