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科大少年班“三十而立”

2008-03-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李陈续 我有话说

本报合肥3月21日电今天,一场名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少年班教育实践”的研讨会在中国科技大学举行――作为中国科大少年班创办30年庆典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名超常教育研究专家、高校校长济济一堂纵论“超常教育”的得失成败,为中国科大少年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超常教育的成功路径建

言献策。

超常教育,是对天资优异、富有创造潜质的学生进行的特殊教育。智力超常少年的培养,是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关注的课题。1978年3月,在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杨振宁等著名科学家建议下,在当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直接重视下,中国科大创建中国高等教育的第一个少年班,首批破格录取了21名智力超常少年,其中年龄最小的11岁、最大的15岁。从那时起,被誉为“科学春天里一抹新绿”的中国科大少年班,在30年时间里,不断创新,对中国特色超常教育进行了不懈探索。

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超常教育的成功路径,从创办伊始,中国科大就从少年班的招生、教育、管理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探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人才选拔环节,实施自主招生、初试与复试相结合、科学选拔和鉴别、尊重个性的科学公正的招生模式。少年班考生通过考生参加高考获得复试资格,通过复试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择优录取。在复试中还实行由科大教师主讲某部分教学内容,随后检验学生的接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提出问题能力等形式。全国首创的这种录取方式在于,不仅保证了科学有效和程序公正,也有效地实现了结果公平。

在培养模式上,少年班实施的宽口径通才教育培养模式,将学生本科学习分为基础和专业两个阶段。学生入学后先不分专业,用一到两年时间打好基础,待到学生对学科和专业有所了解,再根据自己的志趣和优势,在全校范围内自主选择学科和专业。将通识教育与因材施教紧密结合、专业教育与全面素质教育协调发展的培养模式,对培养早慧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少年班最早实施“学导制”,聘请院士、资深教授、杰出青年学者以及担任少年班基础和专业教学的教师,担任“少年班学生的指导教师”。每个学导负责指导3―8名学生,根据学生的普遍特点和个性,指导进行个性化的专业选择和选课、学习计划的制定,指导其学习,帮助他们掌握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以及选择合适的科研课题。这种突破了学制和课程教育的一般性规定的个性化教育理念,在今天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注重实施创新教育,少年班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贯穿于本科教育培养的全过程。中国科大在少年班推行自主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探求未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善于把握方向和主动获取知识的动力和能力;提高课程和其他教学形式的广度、深度、前沿性与吸引力,激励学生高效性学习;推行研究性学习,教学和研究实践相结合;实行国际化学习,接触国际科技动态、教育交流和多元文化,开拓国际视野;实施“大学生研究计划”,让本科生在本科阶段就安排部分时间进行科研实战训练,在实践中领悟和增强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增强科学探索的强烈兴趣。

三十而立。中国科大少年班30年来共招收31期,招生1220人。在已毕业的1027人中,有935人考取研究生,占91%。1983年至1998年的前16届590名毕业生,64%获得博士学位,26.9%获得硕士学位。据不完全统计,少年班毕业生有93人拥有国内教授、副教授职称和国外终身教职,有超过70%的少年班毕业生活跃在海内外经济、IT、金融、制造等领域,其中在世界500强企业任职的约35%。涌现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首位“杨振宁讲座教授”翁征宇、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杜江峰、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系和物理系双聘正教授庄小威、微软全球副总裁兼微软中国董事长张亚勤等一批各界代表人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