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论集萃

2008-03-23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欧战前后国人的现代性反省

郑师渠在《欧战前后国人的现代性反省》(刊于《历史研究》2008年第1期)一文中指出,欧战后的欧洲,人们对社会文化危机的反省有两个取向:一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一是反省现代性,集中表现为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兴起,批

判理性对人性的禁锢,转而强调人的情感、意志与信仰。早在20世纪初年,国人就已经敏锐地注意到了上述欧洲社会文化思潮的重大变动,且于思潮的两个取向,都各有评介与吸纳。长期以来,学界对于马克思主义及社会主义思潮东渐的研究成果丰硕,而有关反省现代性思潮在中国的反响却鲜有学者关注。事实上,忽略了后者,我们对于包括新文化运动在内的20世纪初年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理解与把握,就不可能是准确的。

中国史学与西方史学之分歧

杜维运在《中国史学与西方史学之分歧》(刊于《学术月刊》2008年第1期)一文中指出,中国史学与西方史学各自独立发展两千余年,不通声息;两者文化背景不同,地理环境殊异,其分歧极为明显。中国数千年设立的及时记事的史官,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原始史料,又及时修史、及时保存,使中国的历史著作丰富精详、地位稳定,“历史若文学”之论在中国很难出现。西方没有史官记事的制度,文字记录的阙如,使史学家不得不利用修辞学的方法以制造情节,于是,史学家同时扮演了小说家、剧作家的角色,虚构、想象习以为常,没有历史判断的观念,缺乏历史真实的意识,历史的发展归之简单的因素,历史作品流于史诗、小说的形式,后现代主义者因此认为在历史上没有真理、没有客观、没有真实,也就不难理解、不足为奇了。

士绅阶层与晚清“民变”

王先明在《士绅阶层与晚清“民变”――绅民冲突的历史趋向与时代成因》(刊于《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1期)一文中指出,在持续不断的晚清“民变”风潮中,绅民冲突呈现出日趋频繁和激烈的走向。日渐突出的绅民冲突,凸现着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层变动。在从传统走向近代的体制变迁过程中,传统士绅阶层被直接推向了基层社会权力重构的中心,形成了占据地方各项权力资源的士绅――权绅。由此形成的绅、民利益及其关系的冲突和恶化,构成了晚清以来地方社会“民变”大潮持续涌动的基本原因之一。晚清“新政”构成绅权“体制化”扩展的制度性基础,而权绅的“体制化”也就构成了“民变”或“绅民冲突”的制度性根源。

湖南绅士与清末留学教育

许顺富在《湖南绅士与清末留学教育》(刊于《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一文中指出,甲午战争打破了“湘军无往不胜”的神话,使一向自负的湖南人产生了求知于外洋,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渴望。湖南士人纷纷远渡重洋,留学国外,湖南因此成为清末出国留学人数最多的省份之一。这些留学国外的下层绅士,经过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系统洗礼,逐渐改变了自己传统的思想观念。他们有的投身于学界,以“磨血”的革命,培养离经叛道的新式人才;有的投身于军界和革命团体,以流血的革命,直接成为了封建皇权的掘墓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