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全球环境症结在国际政治

2008-03-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贾峰 我有话说

当世界最著名的环境人士之一,联合国前副秘书长、环境规划署首任执行主任莫里斯・斯特朗先生答应为张海滨博士的专著《环境与国际关系》做序时,他刚刚离任并选定中国作为其主要的居住地。在斯特朗先生看来,“作为一

个正在上升的、具有不断增长的全球环境影响和责任的大国,中国政府和学术界在全球环境问题上的声音和观点对世界至关重要。”他对《环境与国际关系》一书的评价是“具有原创性的、非常宝贵的资源”。读完此书,我认为这一评价是十分中肯的。

之所以说是“原创”,指的是张海滨博士历经15年的“环境与国际关系”教学和研究之积累,在书中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讲其“宝贵”,是因为该书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出版的时机非常好。

张海滨博士在书中独辟蹊径,强调当今全球环境问题的关键症结在国际政治上,并从国际政治的无政府状态和不平等性两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证。这一观点拓宽了我们观察全球环境问题的视野,为人们更全面地理解全球环境问题,进而更好地寻找应对之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框架。这是该书的最大亮点。

对环境问题复杂性的充分认识。该书从国际关系行为体和国际关系的主要领域两个角度、七个方面全面分析了环境问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据我所知,这是迄今国内最全面的分析。

运用上述的分析框架,我们对中国环境外交的认识就会更加清晰。1972年3月官厅水库鱼污染事件引起我国高层对环保的重视,3个月之后,中国环保部门就与国际环保组织建立了联系。当年6月,中国政府组成一个大型代表团参加了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这是中国重返联合国后首次亮相大型国际会议。在“十年动乱”期间中国能有如此举动响应联合国倡议,出乎国际社会的预料,更体现出周恩来总理对环境与国际关系的重视和高瞻远瞩。

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的贡献是使与会100多个国家达成“只有一个地球”的共识,进而为以国际公约的形式来治理全球性环境问题奠定了基础,环境保护成为调整国际关系,拓展外交空间的新舞台。但是,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36年之后的今天,随着人类影响环境能力的进一步增强和地球环境容量的饱和甚至超载,环境问题尤其是全球性环境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不断增加并呈现出愈加恶化的趋势。比如臭氧层破坏、有毒有害废弃物越境转移、生物多样性锐减、荒漠化加剧、持久性有机物污染、气候变化等。在这些全球性环境问题不断加重的背后是发达国家曾经选择、当今依然不愿放弃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和发展中国家“赶超型发展战略”的矛盾冲突。

为此,张海滨指出,“国际体系的不平等则决定了国际合作的有限性。应对全球环境挑战,必然要求进入深入的国际环境合作。其实质就是要对全球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进行重新分配,而这必然要触动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优势地位。因此,发达国家迟迟不愿与发展中国家进行深入的国际合作。”

今天,中国已经成为解决全球环境挑战的主角。然而,对于一个有着13多亿人口,尚未实现小康的国家来说,中国目前所面对的环境挑战的难度远远超过了任何一个工业化国家所经历过的。如何发挥中国的后发优势尽快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利用发达国家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经验与资金来助推我们的发展,如何利用国际环境外交来争取权益与化解矛盾和压力至关重要。《环境与国际关系》一书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就以上问题做了很有价值的探索,并从强化环境外交、发挥政府间国际组织作用、鼓励国际环保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开展环境主权问题的讨论、重视环境安全研究、关注国际贸易中的环境要素及利用国际环境公约等七个方面做了深入研究,提出不少有价值的、具体的建议。

《环境与国际关系》  张海滨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