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211工程”:让世界认可中国大学

2008-03-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李玉兰 我有话说

“211工程”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撑力。图为中国海洋大学相关建设项目。(资料照片)

3月25日,教育部发布《“211工程”发展报

告(1995―2005)》,同时透露中央财政将投入100亿元专项资金开展“211工程”三期建设。作为“九五”、“十五”期间教育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从1995年至今,经过十多年磨砺,“211工程”为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我国重点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在不断缩小

我国重点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的距离有多远?

面对这个问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原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拿出两份图表,一份是中国28所“211工程”学校和AUU(美国大学联盟)大学有关指标的对比(参见表1),一份是清华大学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有关数据的比较(参见表2)。

杨玉良介绍,在我国“211工程”107所大学中,有30所在1986年就已经设置了研究生院,这些大学的综合实力在反映我国高等教育水平方面具有一定代表性,故从这30所中选取28所。而AUU则是国际公认的世界高水平大学群体。对比数据表明,从1995年到2005年,我国大学科研经费的平均值和AUU大学相比,差距大大缩小。同时SCI论文以及被引用次数差距也大幅缩小。

清华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比较也是如此。比较EI论文数,1995年,麻省理工是清华大学的两倍多,到2005年,清华大学远远超过MIT,是其三倍多。专利授权项数,2005年,清华大学521项,麻省理工只有127项,而1995年的时候,麻省理工学院是清华大学的2.2倍。

在这些不断缩小的差距数字背后,是国家大力的投入和支持,“211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的高校领域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工程。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211工程”正式启动建设,当时提出的总体目标是经过若干年努力,使100所左右的高校及一批重点学科,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和办学效力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提高,成为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的基地。其中一部分高校和一部分的重点学科接近或者达到国际同类学校和学科的先进水平。

“九五”期间“211工程”在99所高校中进行,“十五”期间扩展到107所大学。十多年来,投入资金包括中央专项资金、地方配套资金和学校自筹共373.8亿元。经过十年的建设,“211工程”走出了一条基于中国国情的建设高水平大学之路,使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建成与世界同步的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3月24日,临近毕业的武汉大学大四学生王晓玉正忙着写毕业论文,接到记者的采访电话时,她说:“我们这个专业写论文需要很多资料,现在做资料查找的工作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了,我利用数字图书馆在网上查,又快又全。”王晓玉所说的“数字图书馆”,其实是“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图书馆(CADLIS)”,是我国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一个项目。

我国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包括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系统等,属于“211工程”建设成果之一。

“211工程”最初实施,主要建设任务有两个:一是重点学科建设,二是高等教育公共服务系统。1993年,尚在规划中的“211工程”首次提出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列入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15年后的今天,CERNET拥有30000多千米的光纤网络,覆盖了全国31个省市区,联网的大学、教育机构、科研单位达1500多个,用户超过2000万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学术互联网。

有了CERNET这个基础,许多信息化应用项目得以顺利开展,比如,完整的图书资料服务,现在大学里面要查资料,除了一些特殊的资料外,基本上都可以通过校内网查到;以及网上选课、网上招生录取系统等一系列的文献及教育服务系统。

CERNET在国际上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美国哈佛大学和加州大学的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联合美国东亚图书馆,也要求连接该系统。”杨玉良说。在CERNET基础上,我国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系统,共同形成了我国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已经成为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提升的重要力量。

2005年开始,CERNET代表我国参加“第二代跨欧亚高速信息网络(TEIN2)”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使北京和香港成为TEIN2的主干网节点,高速联结欧洲所有国家的学术网。并且在激烈的竞争中,中标负责管理和运行TEIN2主干网,这是我国学术机构第一次负责管理和运行国际学术网,这说明CERNET的管理和运行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11工程”建设模式成为国际高等教育界的关注“品牌”

杨玉良曾受邀去德国做一个专门的报告,主讲“211工程”的建设经验。“本来我们想,发达国家资金充裕,不一定要像我们这样搞重点建设。但事实上,再发达的国家,资金终归是有限的,所以在德国也有这样的重点发展计划,他们对‘211工程’的做法非常感兴趣。”杨玉良说。

“‘211工程’对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和效果明显,发展状况非常好,希望能继续下去。”这是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九五”“211工程”建设项目验收专家组成员,英国卡迪夫大学校长和纽卡斯尔大学校长两人对“211工程”的一致评价。

事实上,“211工程”的建设思路和成功经验已经引起了国际高等教育界的普遍关注,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品牌工程”。由于“211工程”产生了一大批高水平的成果,所以国际影响不断扩大,现在已经有24个发达国家和地区与我国签订了相互承认学历学位的政府协议。

“211工程”在学科建设上取得的进展和新鲜经验,极大地提高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现在“211工程”学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主渠道,并且交流合作都向更深层次发展。2005年,美国加州大学与我国北京大学等10所学校签署了“交流合作备忘录”,旨在加强中美高校间的科技合作,探索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新模式,并探索建立高校和政府、工业界、社区组织合作的机制。西北工业大学则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联合组建“中―德联合旋转机械故障诊断和风机泵研究所”,与牛津大学联合组建“航空发动机传热与空气动力学联合研究中心”。还有许多类似的交流合作在开展,随着交流的深入,我国高等教育的学术地位和人才培养质量越来越被国际高等教育界认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