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农村里笑声甜

2008-03-3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刘先琴 本报通讯员 余嘉熙 我有话说

河南唐庄农民的笑脸最让人难忘――年过六旬的魏秀茹老人带着记者看过门口清洁平整的水泥路、一排排掩映于绿树红花中的乡村别墅、清洁卫生的新农合定点医疗服务卫生室后,又把记者领进修葺一新的文化大院、油墨飘香的“农村书屋”……尝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种种好处的唐庄农民,把他们的满意毫无保留地化为笑容,写在

脸上。

生态文明助力幸福生活

就在几年前,魏秀茹所在唐庄镇代庄村还是另一番模样,到处是低矮破旧房子,没有一样公共设施,道路雨天黏如胶、晴天土埋脚。自打娶媳妇旧房翻新了瓦房,魏大妈这个在农村待了一辈子的普通农民,以为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可如今看看自己身处的新房:室内铺上大理石地砖、实木地板,厨房、餐厅、卫生间、大小住室里现代家具、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我们的生活跟城里没啥两样,真像做梦一样。”魏大妈说,村里像她这样的老人,平时不是在家里的健身器械上舒活筋骨,就是到老年活动中心参加文娱活动。“党的惠农政策好,村里又有‘致富能人’带领大家往前奔,这日子咋不笑着过哩!”

像魏大妈所在的代庄村一样,唐庄镇富裕起来的30多个行政村,从2000年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以整治空心村为目标的“土地运动”――村村都制定了一个群众通过的蓝图,搭起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框架。截至目前,唐庄镇已建成了8000多栋农民别墅,占全镇总户数的85%以上。科学规划的背后是宅基地占地面积大大减少,仅此一项就复垦土地2000多亩。

为了提升农民文明素质,唐庄镇还借助遍布全乡的农民文化大院和“农村书屋”,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仅实现了农民培训的系统化、规范化,还使富起来的群众自觉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梧桐引来金凤凰。”连唐庄人自己也没有想到:良好的村容村貌、社会治安及村民文明素质使他们占到了新农村建设的先机。银利达彩印有限公司、春江水泥厂等10多家高新技术和环保项目的企业先后在唐庄落地生根。在唐庄崭新的工业园区内,排排崭新的厂房拔地而起,一座座花园式厂区引人注目,当地农民参加培训后,农忙农闲都打工,下班以后就种田,真正实现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全国政协委员、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指着园区高兴地说:“去年,全乡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3.2亿元,工业总产值达6.4亿元。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招商引资已成为唐庄培育税源、增加就业、活跃经济的重头戏。”

“绿色经济”拓展富民空间

三月份乍暖还寒,村民李秀营家的蔬菜大棚里,一架架黄瓜却枝叶繁茂,鲜绿翠亮,李秀营的妻子正把刚摘下的黄瓜整齐地摆放进纸箱,准备开车送到田庄村新建的大型蔬菜批发市场。

和村里其他农户一样,从镇里的示范园区学习日光温室种植经验后,习惯了冬闲的李秀营一家在艰苦创业的路上迈开了大步,在村集体的资助下他家搭起温室,侍弄起了精细蔬菜,仅此一项年纯收入就过万元。他告诉记者,镇里有一座“专家楼”,是专门为农民讲课的科技专家准备的,有专家指导,蔬菜品质、价格肯定差不了,水泥路又修到田间地头,在大棚里就能把生意做了。

像李秀营这样靠“绿色经济”致富的“新农民”在唐庄不在少数。在占地1500亩的省级农业高效示范园区内,日光温室大棚400多座,种植着名、优、特、新蔬菜达28个品种,由镇里投资,采取的“反租倒包”的形式租给农民种植反季节蔬菜,年收入达300多万元,实现产值2867万元,科技带来的“绿色经济”让许多农民乐开了花。

同样由镇里投资100多万元建成的肉牛育肥示范场,带动着全镇200余户农民利用玉米秸秆发展肉牛饲养业,由于实施秸秆“过腹还田”,不但减少了焚烧秸秆造成的环境污染,而且牛粪为无公害蔬菜的种植提供了充足的肥源。尝到循环经济甜头的老百姓,仅此一项每人每年都能增收数百元。

目前,建立农牧业科技试验示范点,带动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吸收、消化,不仅为现代农业发展插上了“翅膀”,也极大提升着农村的潜力和魅力。

唐庄还发展起观光种植两不误的万亩桃园,以花为媒已连续举办十二届“桃花节”。十多年来,每逢鲜桃下市,来自全国1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果商就驱车到唐庄的万亩桃园坐地收购,远销到俄罗斯、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热闹的场面足足持续1个多月。同时索屯、山庄等村种植的1万亩美国大杏仁和仁用杏也开始打进全国市场。

新农村建设,也带动了新产业,在花草树木、蔬菜林果遍布唐庄乡村的同时,由此引发的“无烟产业”也正悄然兴起。信步这里的西山生态园,犹如畅游一幅清新写意的水墨画,如黛青山、葱茏旷野、楼台阁榭、小桥流水……处处灵动,情趣盎然。这里的景致让人沉醉,这里的洁净让人惊讶,仿佛真的走进了一个没有围墙的公园、一个梦想的生态家园。通过10多年对山区薄地进行综合整治,这个集林果、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农业六位一体的生态旅游园而今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光。

集体企业的壮大和民营企业的崛起,为全村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唐庄镇实现“家家有发展项目、人人有致富门路”的发展目标,农民得到了真切的实惠。他们用自编的《幸福谣》畅抒心意:山区变粮仓,丘陵果飘香。天堑变通途,干沟青泉淌。窑洞变楼房,平地起工厂。日子苦变甜,感谢共产党……

村民议事巩固和谐乡村

在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心里,值得骄傲的远不只是眼前的新农村,还有创造了这个新农村的所有老百姓。

在唐庄,从镇上到村里,干部们始终坚持一条原则:工作怎么干,群众说了算,凡事都要实行民主决策。

区域面积70平方公里的唐庄镇,山区、丘陵、平原各占1/3。从当初推动唐庄镇发展的“西抓石头东抓菜、北抓林果南抓粮、乡镇企业挑大梁、沿着国道做文章”,到如今确立的“农村建设城市化、农业生产科技化、农村经营市场化、基层政权规范化”,吴金印说,这一切发展新思路的制定,其实说到底都来自老百姓。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全体老百姓的参与,没有基层干部经常的走村串户,唐庄社会主义新农村就不会有今天坚实的根基。

在仁里屯村,群众自发成立的红白喜事理事会,提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崇尚节俭的文明新风;对村里无职党员,设立科技示范、维护稳定等多个岗位,由群众选出参与村务管理和服务。村党支部创建的“村民代表大会议事制度”,坚持实行“全村人的事,全村人来管”,一切由群众自己决定,一切由群众说了算。

在该村复垦过程中,大到土地拆迁补助、宅基地如何分配、新村如何规划建设,小到栽树堆草、垃圾桶的摆放,只要与村民有关的,事无巨细都及时沟通,充分听取群众意见,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反复磋商,最后形成共识,制定了确实可行的补偿政策和工作方案。

村主任告诉记者说:“村里复垦工作至今,事前和村民代表商量,事后有意见随时处理,未发生一起群众阻挠施工事件,满意率在98%以上。”

如今,靠着这种建立在依靠群众基础上的科学民主决策和管理,让群众把心里话说出来,“小疙瘩”解开来,好想法说出来,使得唐庄农民在迈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大道时走得格外有劲,笑得格外灿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