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为环渤海城市群精确定位

2008-04-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郭怀成 我有话说

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总量相当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45.3%。在中国经济总量中,长三角占17%,珠三角占9%,京津冀占8%。这表明,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发展有不小的差距,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由石家庄经济学院郝东恒课题组

撰写的《环渤海西岸城市群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研究》一书,与同类著作相比,根据学科的发展和国家环渤海战略以及“十一五”规划所提出的要求,设计了自己独有的关于环渤海城市群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框架,囊括了“环渤海西岸城市群资源特征”;“环渤海西岸城市群功能比较、定位”;“环渤海西岸城市群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环渤海西岸城市群经济总量与资源供需总量预测”;“环渤海西岸城市群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压力分析”;“环渤海西岸城市群资源优化配置的产业结构调整”等一系列资源经济问题,前后衔接,层层递进,构成了统一的体系,其内容基本涵盖了环渤海区域资源与经济问题的方方面面。这种从新的理论视角出发所构建的较为完备的体例结构,正是该书的出新之处。

开发沿海是扩大开放,改变经济循环状态以及解决人口、资源和环境三大难题的主要途径之一。环渤海西岸城市现有的经济中心大多在内地,与港口缺乏便捷的通道,而资源和市场供求形式的变化又使其重化工业的发展和对外流通职能的发挥受到局限,说明中心城市的布局体系已经不适应环渤海大都市圈建设需要。该书根据环渤海城市群资源的当前发展态势,结合该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从整体上对资源经济问题做出了宏观的把握。

该书在应用创新方面有几个突出点:将环渤海西岸城市群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海洋资源、人口状况、环境状况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方面的资料综合应用、综合评价,揭示了环渤海西岸城市群资源特征、功能定位。为政府制定发展规划,为专家学者进行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资源经济理论、数学模型和计算技术等理论与方法,计算、评价了城市群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运用趋势预测法,结合城市群未来规划目标,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环渤海西岸城市群的资源需求量进行预测、评价;对经济发展的总量指标进行预测;运用综合指标法,得出了城市群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对环渤海西岸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压力态势;运用区域经济理论,产业经济理论,结合河北省六城市及北京、天津二城市的“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规划,提出了该城市群适应资源需求的产业协调合作思路。

该书的重心是在结合各种资源与经济现实问题的基础上,给出了加以解决的具体思路。作者采集整理的大量系统的基础数据和学术观点,可为环渤海区域资源的规划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可为河北、北京、天津制定人口规划、产业结构调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宏观决策提供借鉴;可为城市群制定资源、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决策服务;可为北京、天津等几大城市制定“十二五”资源规划及长远规划提供参考;可为今后深化资源、经济、环境等领域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观全书,该书对环渤海区域资源经济核心问题的定位是精准的,所做的大量调研工作是可贵的,对环渤海区域资源经济发展的实际操作是可行的,无疑是一部研究环渤海的力作。

《环渤海西岸城市群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研究》

郝东恒等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