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2008-04-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景源 我有话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理论成果,是指引中华民族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胜利前进的光辉旗帜。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指导意义,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

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这一重要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不动摇。

社会主义价值理想是历史的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不是作为观念给予我们的,而是作为社会历史过程给予我们的。要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何以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首先要从总体上把握中国的历史走向,弄清近代中国是怎样从亡国灭种的边缘转变成为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国家,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种历史根据是科学社会主义价值理想的深层基础。

第一,社会主义价值理想最初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产生的,是伴随劳动群众不断反抗资本的统治而传播和发展的。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这一理想由空想变成科学。马克思用毕生精力阐明了从商品到资本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内在矛盾,揭示了以资本为本位的社会形态的历史局限性,从根本上解构了资本主义社会,开启了建立社会主义的新时代。

第二,社会主义作为价值理想传入中国并生根结果,是中华民族长期探索并最终选择的结果。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表明,封建主义统治,既不能完成内部的根本变革、实现社会转型;也不能坚决抵抗帝国主义侵略、实现民族独立。戊戌维新和辛亥革命的失败,最终证明了以民族资产阶级为主体所追求的资本主义强国之路也无法实现。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政党,代表了广大人民翻身求解放的愿望,引导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华民族实现了解放、独立、富强、民主的百年夙愿。最初,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是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一起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化就是通过解决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而逐步实现的。救亡图存和振兴发展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新民主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解决这一历史主题的现实选择和社会理想的统一。

第三,在民主革命时期,思想理论界的多次论战使社会主义价值理想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1919年7月展开的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论争,1920年展开的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论争,不仅极大地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影响,而且为我们党的建立准备了思想和干部条件。特别是1928年展开的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争,以及随后展开的一系列哲学问题论争,促进了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为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重大的理论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长期探索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为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上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以苏为戒”,号召我们独立地探索一条有别于苏联模式的中国工业化道路。毛泽东同志号召全党学习和研究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努力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提出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他还针对非洲的社会主义发展迟缓等重要问题,提醒全党深入地研究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存在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料和理论财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开创的。1980年,邓小平同志在接见阿尔及利亚、坦桑尼亚等非洲国家代表团时说,你们要研究一下,为什么非洲的社会主义越搞越穷?这是继毛泽东同志之后,邓小平同志再一次提出这个问题。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命题:“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理性认识源于历史,历史昭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是一个艰辛的历史探索过程。唯物史观不仅是思想路线拨乱反正的哲学依据,也是政治路线拨乱反正的理论依据。邓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用极大的精力关心理论工作,在发展唯物史观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明确提出历史发展两大动力问题,即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以及按劳分配是推动生产发展的动力。1975年,他在主持中央工作期间,明确提出“把国民经济搞上去是根本任务”,现在“批‘唯生产力论’谁还敢抓生产?现在把什么都说成是资产阶级法权,多劳多得是应该的嘛,也叫资产阶级法权吗?搞生产究竟应当用什么东西作动力?”为了进一步批判“四人帮”在生产力问题上的谬论,恢复生产力原理在唯物史观中的核心地位,1977年9月,他批示在《哲学研究》和《经济研究》杂志发表文章,对“四人帮”鼓吹的“批判唯生产力论”的谬论进行拨乱反正。1978年3、4月间,邓小平又发动了关于物质利益和按劳分配问题的大讨论,明确提出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原则。随后,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中专门阐述了物质利益和革命精神的关系:“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第二,邓小平依据唯物史观,提出了三种革命的理论以及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重要思想。1980年初,邓小平专门论述了阶级革命和生产力革命的关系问题。他说:“革命是要搞阶级斗争,但革命不只是搞阶级斗争。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从历史的发展来讲是最根本的革命。”此后,他多次讲,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历史观要回答的是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这个动力又是有结构和层次的,搞清楚阶级革命、改革、发展生产力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构,正是邓小平理论创新的关键所在。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种革命的理论,是对唯物史观的重大发展,它们在邓小平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思想的理论基石,是邓小平同志关于“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三位一体发展目标的哲学基础。这一重大理论成果,是我们党思考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历程所得出的基本结论,是邓小平同志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申了生产力首要地位和人民利益标准,把它作为党的宗旨和执政兴国的总体理念。这是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是保证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立足于对国内外发展经验和教训的科学总结,面向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明确要求我们把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落实到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来。

3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华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是民族振兴的康庄大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全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中国自近代以来发展的合乎逻辑的产物,更获得了改革开放实践和现实的证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既体现了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又体现了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人类发展的普遍规律和民族发展道路的统一。立足于这个理论体系,中国才能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第一,党的思想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灵魂。实事求是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是贯通唯物论、辩证法、历史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总体性范畴。善于运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来解决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重大问题,是我们党带领人民群众不断走向辉煌的卓越领导艺术。在民主革命时期,为了反对党内的教条主义,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武器,破除新的教条主义,批判“两个凡是”,实现了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为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奠定了思想基础,成功地开辟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命题。3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证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反对各种“左”的和右的思想倾向,使我们党永远保持蓬勃生机与活力的法宝。

第二,唯物史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是把握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对一定历史条件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分析,是马克思主义说明该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体制产生、发展和变革的根本依据。唯物史观是无产阶级政党从事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邓小平同志根据唯物史观的生产力原理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从邓小平同志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论,生产力的首要地位和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统一的思想一以贯之。唯物史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哲学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深入理解唯物史观在党的历史奋斗中的指导作用,对于自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至关重要。

第三,开拓创新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关键。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它是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都是关于发展的路线,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适应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而提出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继承了改革开放以来的重点发展论和辩证发展论的核心理念,把社会理解为自组织的有机整体,重视整体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条件。“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这里的“万世”、“全局”是谋一时、一域的前提。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科学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关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哲学研究所所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