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传承文化 拥抱春天

2008-04-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李韵 我有话说

放假本身就是保护

今年清明节是全国法定节假日调整后的第一个传统民俗节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高丙中说:“清明节在辛亥革命之后就被废除了作为国家法定假日的地位,国家现在又重新把它纳入法定假日体系,这是中国民族文化复兴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中国民

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认为:“这说明国家有眼光,放假本身就是一种保护。节日作为一种文化生命,必须有它的生存空间,如果不放假,没时间扫墓,这个节日就会被淡化。”

“清明节得以在国家的层面上被认定,不仅体现了清明盛世下对全民族所认同的民族文化的尊重和重视,而且表明了在文化多样化语境下对中华文化传统和理念的坚守与发扬。”中国文联研究员刘锡诚说。

清明还应是迎春的欢乐

通常人们总以为祭扫坟墓是清明节的主要内容,但一些专家却不这样认为。河南大学教授高有鹏指出:“清明节的主体内容并不仅仅是扫墓,还有丰富多彩的春日娱乐。”他介绍说,“最初的清明节,尽情欢乐、促进身心健康,是重要的文化主体。后来在社会发展中,才融进了祭祀?先、怀念故人、种植树木等内容。”山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常嗣新也认为,清明节原是敦促春耕、出门踏青以享受大自然美好时光的愉快节日,它还特别是妇女、儿童的欢乐节。他回忆说:“我的家乡在晋北大同,旧时,每逢清明,平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太太、小姐,都可出门三天。路上马车、轿子、独轮车成行成队,小毛驴脖子上的铜铃叮当作响,十分壮观。”

“老”节“新”过传承文化

“探索创新传统节日的形式和载体,使之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不断增强节日文化的吸引力、亲和力、感召力,保持和促进节日的生机和活力,这是政府、民间组织、专家及社会各界都在积极思考的问题。”中山大学民俗研究中心教授叶春生侃侃而谈,“现代传播如广播、电视、互联网的文化传播样式,正符合民间传统文化‘口耳相传’的传承模式。借助大众传媒的正面报道,可以使民众对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有个完整认识。”还有专家提到网上祭奠这种形式,认为在传统的祭扫方式越来越受到空间阻隔的情况下,网上纪念可以跨越时空、地域,实现纪念者与被纪念者之间的精神交流与对话。

辽宁大学教授乌丙安和冯骥才不约而同地提出,教育应该为传统节日的传承做些贡献。冯骥才认为,节日最重要的是扎根在人们心里的节日情怀,节日文化应该进入教育读本,让孩子们从小就有这种情怀。

 链 接

近世的清明节是清明节、寒食节和上巳节混合而成的一个以上坟祭祖为主、兼及踏青春游的节庆。

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天。传说春秋战国时,晋国公子重耳为避祸流亡出走,其间受尽屈辱,最终只剩几位忠心者相随。一位叫介子推的追随者为救饿晕的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给他吃。19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即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在大加封赏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时,单单忘了介子推,后经人提醒,愧疚不已。他几次派人去请介子推,均未果。晋文公亲自去请,介子推却带着老母躲进绵山。为了逼出介子推,晋文公派人烧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后,发现介子推母子抱大柳树而死。他留下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晓谕全国,放火烧山之日禁忌烟火,只吃寒食,此为寒食节。

上巳节在农历三月初三,主要风俗是踏青、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