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杏坛盛世

2008-04-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朱振国 我有话说

经常聆听到校内、国内甚至是国际大师级人物的教诲,是所有研究生的梦想。他们那深邃、扎实、独到的学术视野和思想是莘莘学子们梦寐以求的精神食粮。

由中山大学承办的2007年全国历史人类学研究生暑期学校在古树参天、景色秀丽的南校区授课,本届暑期学校的田野地点则安排在梅州市的大埔县百侯、梅潭河流域、

汀江流域和梅州乡村。包括耶鲁大学人类学家萧凤霞的关于南中国文化、历史和经济变迁的“历史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英国曼切斯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刘宏教授“人类学与海外华人研究”、台湾交通大学庄英章教授“历史人类学与台湾研究”和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的张小军教授以自身的田野体验与文本材料讲授的“走出历史――历史人类学视野下的田野研究与民族志”等十五场学术报告,令70多名来自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生钦佩不已。

厦门大学的刘家军博士用“百年一遇”来形容自己的感受。而这得益于国家推出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被列入《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自2003年实施以来,为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全面改革与快速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改革的重心转移到提高培养质量、增强创新能力上来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在校的研究生已经突破100万人,我国已成为研究生教育的大国。但是,还不是研究生教育的强国。由于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还相对落后,加上经费投入不足,对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很薄弱,研究生的总体培养质量,特别是博士生的培养质量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近年来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造成的生师比攀升,又进一步引起研究生教育资源和培养条件的紧张。

高层次的拔尖创新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2003年起,教育部组织实施了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该计划以教育部立项支持的重点项目为核心,旨在营造鼓励和尊重创新的环境,提供支持和实现创新的平台,建立保障和发展创新的体制。

2003年,教育部批准11个学校的14个创新计划项目,这些项目包括:举办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建设研究生创新中心,开设研究生精品课程,以及优秀博士生科研创新和国际联合培养等。

记者从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了解到,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在更新观念、改善条件、完善制度这三个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

――弘扬鼓励和尊重创新的理念。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所立项目最为鲜明的特色就是紧随科学研究前沿。一方面努力营造群体激励的环境,让来自不同专业的研究生们有机会、有条件在一起进行跨学科的交流,开拓视野,启迪思路,迸发智慧;另一方面积极倡导踏实严谨的氛围,让研究生们在树立求新探异精神的同时焕发研究热情、注重学术道德,努力工作,诚信治学、公平竞争。

――提供支持和实现创新的资源。依托高校自身学科基础和培养条件的资源优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坚持培养与科研的紧密结合,努力打造品牌项目,加强跨学科交流、跨院校交流和国际交流,实现强强联合和资源共享,全面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同时密切联系国家、区域和行业的发展需要,联合地方和企事业单位共同建立产学研的培养基地,既加强了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又促进了创新成果转化,为研究生科研创新提供了更优良的环境。

――完善保障和发展创新的规范。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通过立项对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教材教案、学位论文标准等进行了试点改革,产生了一批示范性研究生培养方案。

探索符合国情的培养创新人才的多途径

五年来,教育部立项数量从计划实施之初的11个学校的14个项目发展到2007年的承担单位77个,项目113项;形成了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研究生暑期学校、研究生创新中心、研究生培养及课程改革、研究生访学等多种形式。

――以“自主交流、跨学科交流、与名师互动交流、国际化交流”为特征的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2003年至2007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了41次,全国数百个博士生培养单位的12000多名博士生参与其中。华中科技大学召开的国际光电子信息技术博览会、东华大学举办的纺织科学与工程博士生国际学术论坛等活动提高了博士生学术论坛的国际声誉,也成为与会博士生了解国际产业发展趋势的新窗口。

――至今已有23年历史的研究生暑期学校自2003年被列入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立项以后,办学规模和学科覆盖面迅速扩大,形式逐步丰富,办学层次和成效显著提高。请来最好的老师讲授最新的内容是研究生暑期学校的根本任务。迄今为止,研究生暑期学校共举办87届;授课教师总数2100余人次,其中院士达到180多人次,境外教师550多人次,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参加学习的研究生和青年学者超过15000人;学科范围涵盖了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工学、农学、医学等自然科学,以及教育学、经济学等哲学社会科学。

――五年来,创新计划批准建设了55个研究生创新中心。有的把研究生科研工作与国家重大、重点工程结合在一起,将创新成果与国家、社会的发展需要密切联系起来,比如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等校结合国家高速铁路建设重大工程和石油、石化企业需求而建设研究生创新中心。创新中心的建立让研究生、学校和其他社会资源的投入者都从中受益。

――培养改革及课程改革取得了一批好的成果。南京大学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在调查国内外80所高校近4000门课程的基础上,制定改革方案,包括引进一批海外人才建设一批核心课程,取得较好效果。华中科技大学利用与德国的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建设中德合作医学研究生培养基地,项目同时得到教育部和德国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的资助。中国人民大学针对研究生培养类型多元化趋势,分学术型和应用型从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定位、弹性学制、培养方案、课程结构、激励机制以及国际化等方面全面改革,取得初步进展。(标题书法:沙英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