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苏州:率先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

2008-04-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苏雁 我有话说

2008年4月7日,记者从江苏省教育厅获悉,苏州及其所辖五市七区均通过了江苏省教育现代化专家组评估,这标志着苏州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教育基本现代化。

有专家评价,“苏州人用古典园林的技巧布局出了现代经济的版图,用双面刺绣的绝活实现了东西方的对接。”而如今,苏州人又以其“崇文、致远、融合、创新”的城市

精神,探索并成功实现了区域现代化中作为“基石”的教育基本现代化,也为全国的教育现代化创出了“蓝本”。

在行进坐标中勾勒“现实模样”

经济发展上敢为人先的苏州市探索教育现代化同样有了“国际高度”。一座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城市,它的教育现代化坐标该怎样确立?放眼2006年同期中等发达国家教育的主要指标,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项毛入学率以及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分别达100%、100%、60%、15年;苏州相对应的指标为100%、98.9%、52.3%、14.5年,2006年苏州教育现代化综合实现度已达85.6%。

根据国际水平和地方实情,苏州教育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出炉”了。整个指标体系分为教育事业发展水平、教育资源配置水平、教育社会贡献水平3个评价维度。其中在教育社会贡献水平中,至2010年,成人教育培训规模将达150万人次/年。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方国才认为,这将成为今后全国制订教育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的主要参考。

苏州以教育现代化为先导的区域现代化谋划,让教育“面向现代化”思想变成丰富的实践。

1983年春节前夕,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苏州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构想。当时人均GDP接近800美元的苏州提出,要实现小康,教育必率先举旗,教育现代化在此“萌芽”。原苏州市委书记戴心思认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在苏州开始了从思想到实践的对接。”

1994年3月,“江苏省苏南地区教育现代化工程启动工作现场会”在苏州常熟市召开,确立至20世纪末,全市85%的乡镇达到教育现代化先进(示范)乡镇标准,教育现代化在苏州进入迅猛发展期。

2006年底,苏州全面达到了江苏省委制订的18项小康指标,包括五县七区在内的苏州整体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现代化迈进。苏州第十次党代会旋即提出,力争到2007年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同期水平。

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王荣告诉记者,“迫使苏州率先探索教育现代化这个命题,是因为苏州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肩负着工业化转型、城市化提升、经济国际化加速等压力,只有加快构建现代化的大教育格局,让人力资源变成人力资本,才能使可能出现的问题转化为促进苏州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有利因素,从而为苏州实现区域现代化夯实基石。”

在求解矛盾中奏响“均衡之音”

苏州市教育局局长鲍寅初认为,苏州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的进程,实则是探索、解决并回答中国教育普遍存在的几对矛盾的过程。

城乡教育“短板”被拉长。硬件差、师资弱,历来是农村学校发展的“拦路虎”。“村小现代化”被列为苏州市政府实事工程,2005年初至2006年底,仅张家港市镇两级财政就累计投入1.2亿元,21所村小实现了办学条件的现代化;通过教师支教、校际师徒结对等奖励制度,张家港村小教师学历达标率100%,90%以上的教师会使用电脑备课、制作教学课件和共享教育资源。至2007年底,苏州全市100%的村小通过了“合格村小”评估验收,很多“舍近求远”到镇上学校读书的孩子,又“回流”到村校。如今,苏州的优质教育覆盖率已占全市小学、初中、高中总数的50%、67%、67%。

素质与应试“化干戈为玉帛”。2007年年初,苏州教育局在全市中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三项规定”,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自2007年春季开学起,小学下午三点二十、中学下午四点后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从事兴趣活动;全市中小学教师严禁有偿家教”。鲍寅初认为,“只有给老师‘加压’,学生才会‘减负’,才能腾出时间来‘玩耍’。”秉承“人人皆可成才”的现代教育理念,苏州教育形成了“一校一特色”的发展格局。孩子们的成才渠道也因此由“独木桥”转向“多元化”,2007年,仅苏州中学就有86名学生因综合素质优异被美国哈佛、日本早稻田大学等提前录取,全市2749名学生凭借体育、艺术等特长进入高等学府深造。

外来民工子女与苏州本地学生“分享”优质教育。2006年秋季起,苏州对包括20多万民工子弟在内的学生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为此苏州财政追加投入1.5亿元。“让每个GDP贡献者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成为苏州各级政府的共识。目前,61%的民工子弟在苏州公办学校就读,其余的采取政府全额投资、与民资共建、以奖代补等方式建设民工子弟学校。教育主管部门更是把其日常教学也纳入公办学校范畴,实行长效管理。

在服务发展中构筑“螺旋上升”

苏州市市长阎立提出,教育实现基本现代化,还体现在其与经济的“合拍共振”上,政府必须构建起与产业发展相衔接的服务型教育体系。

据麦肯锡咨询公司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在中国160万年轻工程技术人员中,只有约16万拥有在跨国公司就业和在全球外包领域参与竞争的实践技能和语言技能。而苏州中高职院校每年近7万名毕业生,其中50%在全球500强企业或跨国公司就职。在太仓,更是发生了10家德国跨国公司向学校交付培养费、“抢购”毕业生的新鲜事。

无“缝”对接、良性互动,是苏州职教的成功模式,也是高就业率的“秘诀”所在。苏州75所中高职院校,平均每所学校与30家外企建立了产学研深度合作关系,近2200家全球500强企业和“跨国公司”融入到职校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实习实训中。

苏州教育与苏州经济,可谓“红花绿叶”,相互映衬,相互依托。“十五”期间,苏州在职教上的投入达30亿元;“十一五”期间,苏州市财政在原有基础上每年新增专项经费1000万元用于职教实训基地建设,每年安排200万元用于职教师资培训,全市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将提高到28%。

而面对全球500强企业有110家落户苏州、在苏外籍人士达4万多人的现状,苏州教育迅速作出应答。苏州伊顿国际学校、苏州外国语学校等6所学校内,2536名外籍人士子女在这里快乐学习,国际学校数和接收外籍学生数均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鲍寅初认为,教育现代化是一个螺旋上升、不断完善的动态进程,在实现阶段性目标后,苏州教育将在更高的坐标体系中,有所创新、突破,为苏州实现高水平的教育现代化夯实基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