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教育需要理性培育

2008-04-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彭智勇 我有话说

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既有新的目标和新的任务,也有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豪情满怀地施展才华,壮志凌云地建功立业,不仅是宏伟事业的召唤,也是人民群众的期待,更是时代的重托、历史的责任。但是,教育不仅具有严肃的专业性,也是一项事关全局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既需要加快发展

、更需要理性培育。

教育需要理性培育,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理性培育,既是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教育的规律所在。当前,教育领域里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人民群众对于良好教育的强烈需求与良好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的破解,必须依靠发展。加快发展,不仅是解决一切矛盾和问题的关键,也是教育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任务。因此,我们应当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观念,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发展。发展是实的而不是虚的,发展是硬的而不是软的,没有货真价实的业绩,没有实实在在的进展,为官一任山河依旧,执政多年面貌不改,那丝毫谈不上发展。但我们还应当认识到“硬发展没道理”。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旧到新,都是发展;但从本质上讲,发展更应当是向前的、上升的、进步的。仅仅停留于“快与慢”的比较、“大与小”的变化、“新与旧”的更替,而忽视了发展的上升性、进步性,忽视了教育的发展质量,违背了教育的发展规律,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规律,那也不是真正的发展。

理性培育教育,需要我们理性地看待教育的成绩,理性地看待教育的困难和问题。教育改革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成绩,固然令人欣喜,但我们绝不能头脑发热而飘飘然,应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看清楚我们所处的位置、所在的方位,既要充满信心,又不因盲目乐观、沾沾自喜而迷失方向,甚至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对教育的困难和问题,我们也应当多一些理性,既要冷静地对待,又要理性地思考,更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去积极地解决。当前教育的困难和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是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虽然这些困难和问题,尤其是一些历史性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全部解决的,但通过努力是能够予以逐步解决的。因此,我们既不能视而不见、漠然处之,也不能失去信心、畏难厌战。

教育需要理性培育,就是要求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真正按照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办教育,按照教育的自身规律办教育,按照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办教育。理性地培育教育,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只有不断冲破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摒弃迷信和盲从,才能更好地坚持和落实“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以更加解放的思想、更加开放的观念,大胆改革,锐意创新,推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理性地培育教育,需要我们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只有超前预见并紧密联系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正确把握人口变化和群众的教育需求,正确处理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之间的关系,教育事业才能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不断向前推进。好高骛远、贪大求洋不是科学发展,鼠目寸光、抱残守缺也不是科学发展。教育发展的任务,绝不是仅仅是规模的扩张,绝不仅仅是数量的增加,必须更加重视教育的发展质量。理性地培育教育,需要我们严格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办教育,培养人,都必须自觉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自觉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任何违背规律的行为,任何违背人性的行为,都不可能促进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揠苗助长不是科学发展,削足适履也绝不是科学发展。理性地培育教育,需要我们大力弘扬教育精神。因为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融合,是灵魂与灵魂的对话,是智慧与智慧的碰撞,是生命与生命的互动,所以教育从来就是一项非常崇高的事业,是一项非常阳光的事业。任何时候,教育都应当坚守一份纯粹和超然,保持一种执著,追求一种境界,而不能功利化、世俗化和庸俗化。理性地培育教育,就是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是教育规律的遵循者,应当是教育本质的体现者,应当是教育精神的坚守者,应当是教育理念的践行者,应当是教育理想的维护者。

理性地培育教育,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是全社会的事业,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理性地培育教育,应当有健全完善的体制机制。优先发展,需要优先的保障;科学发展,需要科学的机制。如果没有确保“教育优先”的制度保障,如果没有健全完善的体制机制,如果没有将因人而异的“人治”上升为依法而为的“法治”,教育事业肯定是难以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教育需要理性培育,应当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对教育的功能和作用,都应当科学地去认识。没有全社会对教育的真正理解、对教育的正确评价、对教育的理性期待,教育发展就难保不出现偏离。教育固然非常重要,但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既不是佛主,可以让人立地成佛;教育也不是万金油,可以包医百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满足经济社会的需求,是教育的根本宗旨;但不切实际、违背人才结构的过高要求,也是教育的不可承受之重。如果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单位都非研究生不取,如果教育背负了太多的责任、太多的期待,教育难免不会出现扭曲。教育也不是孤立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都是培育人这一系统工程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多元化的价值观,都会给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带来诸多影响。家庭“加负”对学校的“减负”的冲击,不仅是教育的尴尬,也是全社会的尴尬。教育甚至也是非常脆弱的,“学校一个年头,不如社会一个钟头,更比不上网络一个镜头”,“学校五天的教育抵不过家庭和社会两天的影响”,这些问题无疑值得我们深思。教育更不是十全十美的,我们国家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教育也是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尽善尽美当然是我们的矢志追求,但如果作为衡量教育的标准,这对于教育不仅是一种苛刻,甚至也可能是一种窒息。

总之,在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面前,我们应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注意处理好加快发展与理性培育的关系,尽可能地少一些浮躁,少一些功利,少一些短视,而尽可能地多一些理性,更加科学地谋划好并推进教育的未来发展。只要我们真正善于理性谋事、激情干事,我们的教育事业就一定能够一步一步地不断向前推进,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就一定能够顺利实现。

(作者系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